隨著4月30日年報披露大限的已過,各家未上市的保險公司紛紛發布了其2013年的年報。
截至4月30日,國內49家經營車險業務的財產保險公司已悉數公布2013年年報,結果顯示,除了人保、平安、太保三家上市險企實現承保獲利外,其余未上市財險公司的車險承保全部宣告虧損。
業內人士認為,車險承保大幅虧損,一方面與2013年自然災害頻發、汽車零配件價格和維修成本上升等因素有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車主投保額度的不足。
【業績】
近半險企車險虧超1億
從總體盈利情況來看,2013年的非上市險企日子過得還算說得過去。
年報顯示,2013年除中信保以外的64家商業財產保險公司中,實現總體盈利的有38家,占保險公司總數的59.3%,盈利企業數量與2012年持平。在非上市險企中,凈利最高的公司是安邦保險34.4億元,中華聯合財險和中國人壽財險分別以11.38億元和5.35億元排名其后。凈利潤超過1億元的公司由2012年的19家降為17家。
但在公布了車險承保利潤的49家保險公司中,除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太保財險三家上市險企實現承保獲利外,其余46家公司全線虧損。
具體來看,車險承保虧損最嚴重的是中行旗下的中銀保險,其車險業務在2013年虧損了5.39億元,其次為永誠保險虧損5.21億元,大地保險4.93億元。虧損金額超過1億元的公司達到23家,占49家險企總數的近一半。
這種虧損的趨勢不僅存在于中資公司,外資公司也不例外。年報顯示,利寶保險去年車險承保虧損2.29億元,在外資財險公司中虧損最高。美亞、三星等險企也都有數千萬元的虧損。自2012年5月交強險面向外資險企開放以來,上述險企已相繼獲得交強險經營牌照,而2013年正好是這些外資保險全面經營交強險業務的第一個完整的財年。
另外,即使是承保盈利的三家上市險企,其利潤空間也遭到大幅擠壓。年報顯示,人保財險2013年的機動車輛保險實現營業利潤30.69億元,同比下滑32.04%;平安財險的車險承保利潤為15.11億元,同比下滑45.49%;太保財險的車險承保利潤為1.18億元,降幅達到90.5%。
【探因】
車險綜合成本率上升
從此前上市險企公布業績時的分析來看,車險承保業績的惡化,主要是人傷賠付標準、車輛零件成本、車輛維修的工時價格等大幅提升,造成車險綜合成本率上升。
綜合成本率是財險公司用來核算經營成本的核心數據,包含公司運營、賠付等各項支出。綜合成本率100%時,即代表收支相等,如高于100%,則表示支出高于收入,產品虧損。
盡管非上市險企并未公布單一車險業務的綜合成本率,但從上市險企過去三年的成本變化軌跡,或可看出行業整體的一些端倪。
以中國太保為例,2013年,該公司財產險綜合成本率達到99.5%,已經逼近承保虧損的臨界點。而2012年和2011年,該公司財產險綜合成本率分別為95.8%和93.7%。
太保財險公司董事長吳宗敏在太保2013年報發布會上,將綜合成本率上升的原因歸納為幾個方面:一是2013年自然災害比較嚴重,尤其是臺風對太保產險影響較大。太保市場份額占比較高的蘇滬浙三省在2013年均遭遇了臺風侵襲,造成損失增加。二是車險理賠成本仍在持續上升,解決理賠時效等方面的投入仍在持續加大,車險整體賠付率也有上升趨勢。三是公司新渠道的規模效應尚未顯現。
“對保險公司來說,車輛零件成本、人傷賠付成本的上升意味著我們在一次交通事故理賠中,處理同樣的車輛損失和人傷事故,向投保人賠付的金額比原來增加了。盡管保險合同的要求是賠滿最高保額為止,但是如果每一輛車在一年內都要用掉所有的保額的話,這顯然是讓保險公司難以承受的。”一位財險公司業務負責人表示。
【前景】
利率市場化沖擊利潤
車險理賠成本的上升、自然災害的影響,對人保、太保這樣的大公司而言,尚可憑借廣闊的市場布局分攤壓力,但對業務布局較窄的小公司來說,這樣的壓力化解起來則是難上加難,幾乎只能通過投資獲益來緩解虧損壓力。
“如果一家保險公司的經營范圍暫時只有一到兩個省,而這個省份當年又遭受了較大的自然災害,這家公司的承保虧損必然大大上升。”上述財險公司業務負責人表示。記者對比發現,2013年,在“菲特”臺風的侵襲下,總部位于浙江杭州的浙商財險車險承保虧損由2012年的1.13億元驟增至2.32億元。
此前有消息稱,保監會計劃于今年7月下發新的車險費率辦法,通過增加保險公司的承保責任來解決消費者詬病已久的“理賠難”等問題。但在這種全線虧損的大背景下,這一新規可能會讓車險市場“雪上加霜”。
業內人士認為,費率市場化改革只有在財產險公司保持盈利,市場總體保持穩定增長的時候,才能夠順利進行,如果各大財險公司的綜合成本率持續維持在高位,虧損居高不下,推廣費率市場化勢必將會給行業帶來巨大沖擊。
吳宗敏認為,2014年商業車險費率政策改革將進一步推進,從而形成市場化費率機制,保險公司的盈利空間存在不確定性。同時,由于物價指數上升,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整個行業的盈利空間將會進一步收窄。
■ 放大鏡
行業協會呼吁車主“加保”
如此高的賠付和虧損,也折射出單一車主風險保障的不足。為此,保險公司和保險行業協會在近年來,已經不止一次呼吁車主增加在車輛保險方面的投入,以順應車輛零件成本、人傷賠付成本上升的趨勢。
對保險公司而言,承保虧損折射出車險賠付的大幅提升,對車主而言,則意味著原有的車險投保額度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風險保障的需求。“說白了,就是修車費和人傷賠付已經漲到100萬了,但你還是只買1萬的保險,這樣一來,保險公司承保肯定要虧損,而你即使是拿到這1萬的賠款還是不夠,修車、給人看病還得自己往里面貼錢。”一位車險業務經理表示。
數據顯示,北京自2011年8月實行車險“代位求償”以來,保險公司已經累計向2254起交通事故中的無責車主支付1.11億元的代位求償賠款,但后期向全責方追回的部分還不到1%。
“這個現象折射出的便是全責方無保險或者保額不足的問題。”北京保險行業協會產險部主任李楓表示,由于習慣和僥幸心理,不少車主在選擇保險時保額普遍不足。隨著高檔轎車越來越多,一旦發生事故,保險賠付甚至滿足不了車輛維修的要求,如果發生傷人事故,保障額度更是遠遠不夠。
李楓表示,許多車主投保時對車輛自損險投保額度較高,將車損險、盜搶險、劃痕險、玻璃險、發動機涉水險等幾乎全部投保了一遍,但卻不重視“第三方責任險”中人傷的風險,這實際上是個投保誤區。在人傷賠付成本越來越高的今天,這一誤區將更為明顯。
“如果一次事故造成一輛車報廢了,損失不過數十萬元到一百萬元。但如果出現人傷事故,賠付基本都要高于這一數額。”李楓說,“目前,10萬元到20萬元的第三者責任險是車主投保的主流,但事實上,50萬元至100萬元的三者險比10萬元至20萬元三者險的保費只多幾百元,卻可以得到更高的賠償,能更好地抵御風險。”
(記者 張軼驍)
中銀車險去年巨虧5.39億 46險企車險全線虧損
2014-05-13 15:16:11
中新網
(責任編輯:
)
最新評論
聲明:
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質量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若需轉載本網稿件,請致電:010-84648459。
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質量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直接點擊《新聞稿件修改申請表》表格填寫修改內容(所有選項均為必填),然后發郵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網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