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繼去年12月北京出臺中國首個自動駕駛路測規定之后,上海、重慶、深圳等地相繼發布相關政策,對自動駕駛汽車上路測試進行規范,保障公眾交通安全。其中,深圳出臺的文件尚在征求意見階段。(3月21日中國新聞網)
無人駕駛首發事故,令人惋惜但不能止步
當地時間18日晚上,美國亞利桑那州一名女子被優步自動駕駛汽車撞傷,之后不幸身亡。路透社報道稱,這是全球首例完全自動駕駛車輛致人死亡的事故,或對該項新技術的研究形成沖擊,優步因此暫停其在美國和加拿大的自動駕駛路試。結合幾天前鬧得沸沸揚揚但真假仍尚未明了的河南奔馳車定速巡航失控事件,一種對新技術恐慌的心態在一些人心中蔓延開來。
因為一次事故就將無人駕駛一棍子打死實在是有失公平。客觀地說,要實現自動駕駛,單單靠汽車本身升級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城市道路升級為智能化管理,達到汽車和城市交通系統的聯動,汽車才能有更多的“眼睛”觀察到周圍的路況,才能發現周圍存在的潛在危險。所以,在目前的環境下,無人駕駛的自動車還不能像人腦一樣做到精準判斷。在技術與環境沒有完善的情況下,貿然讓其上路,其實不是車的錯。這些也是中國的無人駕駛研發者應該注意的,研發應當周全而不能激進,特別是在開放道路上的路試,畢竟人命關天。
無人駕駛技術應用需要制度保障
科技改變生活。按照設想,如果安排自動駕駛與“人工”駕駛同場競技——人會犯錯,會出現精力不濟、酒駕等問題;而機器不會疲倦,對環境的感知速度、對復雜路面狀況的判斷能力和決策水準更加強大。也因此,自動駕駛作為人工智能的標志性技術之一,近年來“風光無限”,也被寄予厚望。當前,自動駕駛在實驗室中的技術積累日益成熟,但其能否應對復雜的道路環境,還須經歷“路考”的檢驗。
應該說,在科技創新的路上必然會面臨未知的風險;人類對科技的探索,也絕不可能一帆風順。在事故原因尚未完全查明之前,不能輕言自動駕駛汽車就不安全,更不能因為一次事故就阻斷探索的腳步。就以汽車為例,當初汽車上路同樣遭到一些人反對,因為這個“鋼鐵怪物”相對馬車而言速度過快,過于危險;而隨著紅綠燈的設置、交通法規的健全等,汽車最終消除了社會的種種顧慮,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出行工具。讓自動駕駛離開實驗室環境,在真實路況中不斷完善、成熟,這正是路測的意義所在。
無人駕駛發生的第一例事故,說明技術本身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同時也指出城市配套設施尚不能滿足技術突破。比如,我國現行交通法規對駕駛人和機動車輛有著嚴格要求,“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拼裝機動車或者擅自改變機動車已登記的結構、構造或者特征”等,如何和無人駕駛車輛實現銜接,不能僅靠發牌照,還要形成系統化的制度保障。又如,現在有些道路設置不是特別合理,人行道沒有規則,紅綠燈過于密集,都導致汽車有可能忽視一些潛在危險,這就要求將城市道路升級為智能化管理,達到汽車和城市交通系統的聯動,讓汽車有更多的“眼睛”觀察路況。總之,無人駕駛面臨的困難很多,但成熟的技術一定比人類更靠譜,其產生的社會和經濟價值也難以預估,我們仍然需要大力發展這項技術,并在配套設施上提前布局,做好準備。
無人駕駛汽車,行穩才能致遠
自動駕駛技術仍處于研發測試階段,對此既要時不我待、搶抓機遇,更應防控風險,不能操之過急。各地不妨進一步提高自動駕駛車輛的路測門檻,對路測環境、過程等予以更嚴格的監管,在鼓勵創新、保障安全之間尋求平衡。
不可否認,自動駕駛技術仍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比如發生事故之后誰來擔責、新技術能否通過算法化解倫理困境,這些問題應引起更多重視,值得更多思考。期待各地因地制宜,包容創新,審慎監管,期待相關企業保持敬畏,堅守安全底線,讓科技更好地造福于生活。
每一次科技的進步過程中總會有問題產生,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就全面否定新科技,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找出問題出現的原因,直面它、解決它。網絡剛發明時,一張十幾K的圖片能傳送半個小時,如果那時因此而放棄發展,就不會有今天的“新四大發明”。科技的進步總是艱難而曲折的,不能因一個意外而止步。只要付出鍥而不舍的努力,總有一天技術會走向成熟,造福人類。
微言大義:
@要個什么名字:我覺得自動駕駛挺好的。
@摔丸子:無人駕駛目前不可行。
@大回小回振羽:未來無可阻擋。人們有了出租車,照樣買車。滴滴跟出租車沒有本質區別,自動駕駛是為了增加私家車的體驗。
@亂事屋:應該先用在提升效率上,如果高速公路大規模使用自動駕駛大貨車,司機只需要在收費站前進行中轉操作,貨運效率就能翻倍。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后語:
一直以來,交通事故都是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威脅。無論是輔助駕駛系統,還是完全自動駕駛技術,對于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都有重要作用。因此,無人駕駛技術將成為未來駕駛的發展趨勢。但是從目前的測試來看,無人駕駛技術的應用還不成熟,尤其是投入日常生活使用還為時尚早。這就需要社會各方繼續推動無人駕駛應用的革新,讓技術能真正改變人類出行、造福未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