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專題詢問聚焦“環保” 國務委員王勇與15位相關負責人到會應詢——
力爭年內出臺機動車環保召回制度
“這次專題詢問是本屆的第一次,主要是通過這種形式,了解一些情況,推動有關問題的解決。”
10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就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進行專題詢問,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出席會議。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國務委員王勇代表國務院到會聽取意見、回答詢問,隨同他一起到會的有15位相關負責人。這15位負責人分別來自生態環境部、發改委、工信部、公安部等。
大氣污染防治 要加快研究制定排污許可管理條例
加快出臺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名錄
“希望了解國務院將采取哪些措施,依法防治大氣污染,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的副主任委員袁駟第一個拋出了問題。
“要突出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和汾渭平原這些重點區域、重點指標、重點時段和重點領域,要更加注重源頭防治,切實減少結構性污染問題。”王勇說。
王勇回答,要嚴控“兩高”行業的新增產能,強化“散、亂、污”企業綜合治理,推進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抓好天然氣產、供、儲、銷供應體系建設,開展燃煤鍋爐綜合治理。
“健全法規制度和科技標準體系”也是接下來的工作重點。“我們要加快研究制定排污許可管理條例,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污許可制度”,他說,研究制定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型行業準入條件,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提高重點區域過剩產能的淘汰標準,加快出臺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名錄。
司法部副部長劉炤說,司法部和生態環境部將組成聯合小組,對生態環境部《排污許可管理辦法(試行)》執行中的經驗和問題進行研究,爭取在9月底之前起草出排污許可管理條例的送審稿,確保在常委會要求的時限之前將排污許可管理條例草案提請國務院審議。
淘汰京津冀國三及以下排放的中重型柴油貨車
“由于運輸結構不合理、過度依賴公路運輸,導致柴油貨車發展規模比較大,成為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在回答問題時表示。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交通運輸部最近正聯合相關部門制定《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
“在這個方案當中,也是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和汾渭平原為重點地區,以國三及以下排放的中型和重型柴油貨車為重點開展治理,堅持統籌‘油、路、車’的治理。”李小鵬說。
李小鵬表示,要大力淘汰老舊車輛,會同相關部門用經濟補償、限制使用、加強監管等措施,淘汰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等重點地區的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的中重型柴油貨車,減少柴油貨車存量污染。同時還要大力推廣使用清潔能源車輛和新能源車輛。
油品質量問題 預計明年實現全部第六階段汽柴油供應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畢井泉在回答問題時表示,車用油的質量在不斷提高。
“現在在全國已經實現了全部供應第五階段汽柴油,在部分城市已經提前開始供應第六階段汽柴油,估計2019年可以實現全部第六階段汽柴油的供應。”
但油品質量問題還很突出。北青報記者了解到,2017年,工商部門在中西部20個省(區)加油站抽檢成品油樣品6228個批次,涉及加油站3279座,不合格的樣品有782批次,不合格率高達12.6%。
他表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將嚴肅查處無證市場,摻假使假、以低標號冒充高標號油品的行為,嚴肅查處計量和質量欺詐的行為,涉嫌犯罪的移交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畢井泉表示,《機動車環境保護召回管理規定》部門規章送審稿已經形成,正按程序召開座談會,聽取各方面意見,估計近期可以上網公開,對社會征求意見。
他說,缺陷調查認定存在一定難度,因為這種缺陷有的是車輛的問題,有的還可能是油品的問題,還有的可能是工況的問題。機動車排放信息收集難度較大,如何建立排放檢驗信息的共享機制,還在進一步與有關部門商量。
“力爭年內出臺機動車環保召回制度。”畢井泉說。
鋼鐵產能控制 確保2020年河北省鋼鐵產能控制在2億噸以內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介紹,過去五年,累計退出鋼鐵產能超過1.7億噸,煤炭產能8億噸,全面出清1.4億噸“地條鋼”。但部分地區產業結構依然偏重,能源結構偏煤的問題比較突出。
他說,要推動京津冀等重點區域城市鋼鐵企業采取徹底關停、轉型發展、就地改造、域外搬遷等方式,逐步優化我國鋼鐵產能布局,到2020年,確保河北省鋼鐵產能控制在2億噸以內。同時將加快城鎮人口密集區現有不符合安全和衛生防護距離要求的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工作。
2018年底前,全部啟動中小型企業和存在重大風險隱患的大型企業搬遷改造工作,爭取2020年底前完成。其他大型企業和特大型企業,2020年底前全部啟動,爭取2025年底前全部完成。
辛國斌表示,今年再壓減鋼鐵產能3000萬噸左右,力爭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間鋼鐵產能1.5億噸的目標任務。今年再對5000家以上重點耗能企業實施節能監察,實現對重點高耗能行業全覆蓋。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爭取2020年實現產銷量達到200萬輛左右的目標。
環境案件判處 “環境污染案件總體看判處刑罰偏輕”
法院對污染環境的犯罪仍缺乏深刻認識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從2016年元月至2018年6月,全國法院共審結污染環境的刑事案件3489件,其中同期審結的涉氣類污染環境刑事案件僅36件,涉及到67人。
最高法院副院長江必新說,法院每年刑事案件約90萬至100萬件,涉及到環境污染的是3489件,但涉及到大氣污染的只有36件,占比非常低。涉氣類污染環境刑事案件在整個環境污染刑事案件中占比也僅僅是1.03%。此外,這類刑事案件分布非常不均勻,江蘇、山東、江西、福建四省占了72%。
江必新透露,3489件涉及環境污染刑事案件中都是有罪判決,“每年法院都有1000、2000件判無罪,涉及到環境污染案件都判了有罪。”但是有52%的判了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和拘役,有48%的案件是判緩刑或者免予刑事處罰。江必新說,總體看判處刑罰偏輕。
他分析,法院對污染環境的犯罪仍缺乏深刻認識,對其社會危害性,對國家、對人民的危害性缺乏深刻的認識。“另外,這些犯罪很多是受指使或者受暗示實施的,有時候判刑下不了手。”此外,這類案件很難取證。“因為大氣污染的流動性、綜合性、復雜性,要檢察機關提供充分有力的證據很難,所以有時候證據不足,有時候疑罪從無了,有時候判得有點輕。”
能否“只要排放有毒氣體就認定為犯罪”?
最高檢副檢察長張雪樵說,污染環境犯罪有一個標準問題,即情節嚴重才構成犯罪,如果不能證明嚴重,就不構成犯罪。他說,這類犯罪要一人死亡、三人重傷、十人輕傷才構成犯罪,“呼吸有毒氣體,當場死亡的比較少;如果呼吸了幾個月,出現了發病,那么發病原因到底是個人身體原因還是有毒氣體原因,證明較難。”他說,“地方上相應的鑒定機構比較少,損失結果鑒定難。”
張雪樵希望進一步完善刑事立法和公益訴訟立法保障,“特別是對于犯罪標準,污染環境罪能不能在立案標準上做一些修改,比如把結果犯修訂為行為犯,只要排放有毒氣體就認定為犯罪。”
污染與健康關聯 正在專項研究“霧霾對人體的傷害”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姒健敏關心的是健康問題。他說,“北京是空氣污染比較嚴重的地區,但北京人均壽命不斷在提高,是全國最高的。表面上看,好像空氣污染跟健康壽命關系不大。”
他問道,“科技部有沒有組織這方面科學研究?如果確認有關,打算怎么預防、怎么控制、怎么治療?”
“衛健委等有關部門在研究這個問題,大氣污染對人體身體健康的影響,國務院做了立項,科技部也在研究,包括霧霾對人體的傷害,都有專項的研究。我們把這個問題帶回去,會后將有關情況書面給委員提供一下。”國務院副秘書長孟揚說。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認為,這個問題“很重要”。
陳竺說,霧霾對健康的危害,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其確立為致癌物,國際上(也)常有一些研究。我們國內有關專家也用歸因法進行過一些研究,發現細顆粒物對健康壽命是有負面影響的。當然,因為以前缺乏環境監測的數據支撐,有些結果是推導的,現在就可以利用相關部門的信息進行大數據整合,來找到它們之間的相關性。“好,我們落實”,聽完陳竺的一席話,王勇說了這五個字。文/本報記者 孟亞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