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去高校教師 人生換道行駛
給汽車裝上聰明“大腦”
讓一輛汽車同時跑在兩條路上:公路和互聯網。這是創業者閆方超心中,未來汽車必將換道行駛的方向——智能網聯汽車,它將比你更懂車,甚至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辭去天津大學內燃機專業教師工作,一頭扎進智能汽車領域創業,閆方超經歷了人生的“換道行駛”。他渴望用自己擅長的汽車領域的科研成果改變傳統汽車產業,卻并沒有迎來傳說中的一舉成功。
和絕大多數創業者一樣,他摸著石頭過河,碰壁甚至失敗,交了創業路上該交的每一筆“學費”——時間、精力和金錢。市場的殘酷并沒有將他擊垮,他從中捕捉到新的機遇東山再起,如今他創建的布爾科技已躋身國內智能網聯汽車控制系統的第一梯隊。
最近,閆方超入選天津市首屆青年創新(創業、創優)能手,成為眾多奮斗在創新創業大潮中青年的榜樣。
2011年,閆方超放棄了高校教師的“金飯碗”,投身充滿未知的市場。那時創新創業的熱潮還沒席卷全國,閆方超和兩個合伙人一同擠在一間租來的小辦公室里,3個工科生埋頭開始創業,“當時主要針對汽車維修市場,做故障診斷方面的汽車后市場O2O平臺。”他們沒有預計到,O2O平臺太燒錢,公司沒拿到多少投資,艱難挺了3年宣告倒閉,合伙團隊也散了。
閆方超冷靜地分析了失敗的原因:缺經驗、缺乏運營能力、缺核心產品。他決定第二次創業將方向轉為車企提供解決方案,兼顧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產品服務。
這位從天津大學國家內燃機燃燒學重點實驗室走出來的研究者想通了,必須把科研成果轉化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又想辦法多方籌款,成立了天津布爾科技有限公司。起初為了生存,公司客戶和業務范圍選擇比較寬泛,將包括汽車在內的生產制造企業、汽車上下游企業、甚至汽車類似生產規模的企業及其供應商都納入服務范圍。
經過兩年發展,閆方超團隊明白,必須聚焦,最終確立了以智能網聯汽車監測控制平臺和汽車尾氣排放診斷檢測平臺兩大產品模塊為公司主營業務。
讓駕駛變得更簡單、更安全、更舒適,是智能網聯汽車正在做的事情。每個駕駛人都必須面對汽車儀表盤上的各種數據,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哪些參數意味著什么,閆方超團隊研發的整車控制系統和大數據結合,能夠實時采集各種傳感器參數,當車發生故障時,能夠詳細知道故障細節并進行預判:“車還能不能開”“需要救援還是能夠繼續開到修車廠”,以及“修理時需要對哪一部分進行修復”等。
系統還可以預測可能發生的故障,它熟悉駕駛員的操作習慣、能掌握道路實時的擁堵信息,并隨時清楚車本身運行的狀況,通過上傳各種信息至后臺,經過大數據算法分析,能有效預測一些故障發生。目前布爾科技已經攢下了幾千萬條的大數據用于車輛故障分析,車主和生產廠商都能看到每輛車實時運行安全的狀態。
聰明的汽車還能幫你判斷如何讓駕駛更加舒適。車輛的控制系統會識別你所在的位置以及實時的路況,通過云端數據分析來確定你當前所需的動力模式,比如鄉村小路和高速公路、暢通街道和擁堵路段所使用的動力模式各不相同,這時整車控制系統能夠對動力模式進行切換。
這種切換甚至能比人自己感知得還要精確。閆方超舉例說,一輛車在載滿乘客和空車兩種情況下,實際上司機進行起步、加速等動作時的感覺是有差異的,通過整車控制系統的調節,可以根據車況選擇把油門踩到何種深度,能得到同樣的加速動力,讓駕駛人和乘坐者都更加舒適。
目前, 布爾科技的控制系統已經應用于一些國產電動汽車,并在國內部分無人駕駛汽車的示范區開始投入使用。閆方超說,整車控制系統也可以對傳統汽車進行改造,但進口汽車往往一些端口并不開放,因此首先從國產汽車進行嘗試。與此同時,從目前汽車行業的發展現狀來看,自動駕駛短期內并不會廣泛普及,但輔助駕駛方案會很快被人們接納,所以布爾科技選擇了電動汽車這個切入點,他相信,“未來這將是一個百億級的市場規模。”
從起初三四個人的創始團隊,布爾科技成立4年已有100多名員工,并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第二次創業也并非一帆風順。因為缺乏對元件供應商的考察,公司曾采購到一批質量有問題的元件,導致一整批貨都存在潛在風險。這對一個剛剛起步的小企業來說是巨大的危機,閆方超沒有猶豫,立即召回所有產品進行退換,“那一次損失了幾百萬元”。他在給員工發的郵件中這樣說,“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企業,都要有擔當、講誠信,更要有底線。產品質量出了問題,必須負責到底。”
誠信和擔當也為他贏得了更大的發展機會。如今,公司進入良性運轉,閆方超堅持拿出相當一部分資金投入研發,鼓勵創新,他清楚自己的每一步成功都源自堅持創新的企業基因,“要想在市場上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唯有堅持創新,必須通過自主研發,不斷地對產品進行更新換代。”
總有一些年輕的創業者向閆方超取創業經,他認為最關鍵的是一顆初心——到底是不是發自內心想干一番事業,而不僅是頭腦一熱,湊湊熱鬧。
因為有這份初心,才能把創業這件既困難又簡單的事做好,“困難,是因為在創業的路上有太多未知,需要花費很多的心血;簡單,就是想清楚了路線就一直堅持下去,把一件事做好。”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胡春艷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