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2018年中國乘用車產銷量出現了28年來首次“負增長”,但我國汽車產業仍處于普及期,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2018年12月24日,一汽-大眾2018年第200萬輛整車在長春基地總裝車間下線,一汽-大眾董事、總經理劉亦功在致辭中表示,這是該公司年產量首次突破200萬輛大關,也是“攻堅2018”的關鍵性勝利。資料圖片
2018年席卷全球的車市寒冬中,中國也沒能幸免。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2352.9萬輛和2371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5.2%和4.1%。中汽協行業信息部撰文稱,“一方面由于購置稅優惠政策全面退出造成的影響;另一方面受宏觀經濟增速回落、中美貿易摩擦,以及消費信心等因素的影響,短期內仍面臨較大的壓力。”
由于歐洲、北美汽車市場趨于飽和,德意志銀行分析師加埃唐·杜勒蒙德認為,全球汽車行業的大部分潛在增量都蘊藏在中國市場上。行業觀察家由此認為,全球汽車制造業的增長期或將迎來終結。有外媒稱,市場的低迷表現讓一些跨國汽車制造商措手不及,“各廠商的賭局在2019年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驚險”。
那么,中國車市真的進入“寒冬”了嗎?經過近30年的高速發展,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呈現出哪些新變化?對于消費者和企業而言,這些又意味著什么?
凜冬之問:逆勢上揚的背后是什么
回望這一年中國車市所經歷的大小事件,可謂波瀾起伏。那些“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年終成績單,那些“苦壓庫久矣”奮起維權的經銷商,那些因為銷量吃癟而無所事事的工人,都如此牽動人心。
如果把這些故事與各家企業“活下去”的吶喊聲相對照,會發覺它們互為因果:車市下行的壓力;市場競爭和“野蠻人敲門”的壓力;新技術變革和企業轉型過程中所暗藏的各種危機……這些都是企業和每一位中國汽車人焦慮產生的源頭。
“越是面臨市場下行的嚴峻形勢,公司上下越要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在研發、生產、營銷等各大體系深挖潛力。”在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劉亦功看來,眼下汽車業的艱難與過去幾年的凱歌高奏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浮躁情緒。
面對28年來中國汽車年度銷量首次“負增長”,“中國汽車市場進入存量競爭時代”等爭論聲一時間不絕于耳。然而,由于市場表現不佳,不少企業陷入了外部競爭壓力加大與內部焦慮、浮躁情緒彌漫的惡性循環。
對于要在一年內向市場推出9款全新產品、在半年內啟動4座新基地投產的一汽-大眾來說,無論是在經營成果上,還是在體系能力建設上,它都實實在在地打贏了這場“攻堅”戰。實際上,就連德國大眾也不曾完成過如此高密度的產品投放和產能布局,甚至在該計劃開始前驚呼:“一汽-大眾2018年太難了。”
自2018年3月長春奧迪Q工廠建成投產后,開啟“產品大年”攻勢的一汽-大眾一發不可收。在原有長春基地、西南基地、華南基地一期的基礎上,一汽-大眾在短短半年時間內建成投產了華東基地、華南基地二期和華北基地,完成了全國五大基地布局,整體產能增加105萬輛。此外,2018年一汽-大眾大眾品牌5大產品如期推出,T-Roc探歌、TAYRON探岳等新車更是吹響了“SUV攻勢”的號角;同時,奧迪品牌4大產品實現提前下線,全新奧迪Q5L、全新奧迪Q2L更加貼近年輕化的主流消費群體。
1月10日,一汽-大眾發布官方消息:2018年全年累計終端銷量突破205萬輛,同比增長2.6%。其中,大眾品牌終端銷售1391088輛,市場份額提升至6.1%;奧迪品牌終端銷售660888輛(含進口車),同比增長11%。據了解,一汽-大眾整體市場份額提升至8.8%,是2018年規模前10的車企中份額增長最高的合資企業。
經過一年四季交替,一汽-大眾最終完成了2018年產能、產品攻堅戰。“目標從來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劉亦功在公司內部多次強調,一汽-大眾不僅要在合資企業中領先,“在整個汽車行業中也要領先”。
“大浪淘沙,方顯真金本色;寒風卷地,乃識翠柏高節。”在中國車市遭遇“負增長”的背景下,單純地從產品或市場的維度,似乎已經無法詮釋一汽-大眾穩中有升的原因。這家自改革開放成立后一直名列前茅的企業,始終認為自己的發展與改革、創新密不可分。
消費升級的果實要讓消費者嘗到甜頭
有業內專家指出,隨著市場局勢的變化,汽車行業洗牌將進一步加速。“一面是實力強勁的企業繼續穩步提升,一面則是弱勢品牌節節敗退,經銷商退網、工廠生產節奏放緩……強的更強、弱的更弱,馬太效應愈發明顯。”
事實上,“市場寒冬”與“消費升級”本身就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可以確定的是,隨著中國崛起成長起來的一代人逐漸成為市場消費主力,這一代人和上一代人觀念上的差異,使得他們在同等收入條件下更加樂于消費。因此,那些能夠踩準市場脈搏的企業有望迎來新的“春天”。
中汽協行業信息部指出,我國汽車產業仍處于普及期,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一方面,雖然2018年乘用車四類車型均出現負增長,但新能源車保持了高速增長,同時汽車后市場、移動出行市場規模繼續擴張;另一方面,包括自主品牌在內,大多數品牌的單車售價穩步提升,汽車產業邁入了“品牌向上、高質量發展”的增長階段。
要在這種情況下尋找汽車業的“新春”,就必須切中當前消費主力群體的關鍵需求。以一汽-大眾為例,一方面,在2019年推出第三品牌,首款產品基于與捷達、寶來相同的PQ25L模塊化平臺打造,主打經濟型家庭轎車市場。據知情人士透露,它將為更廣大消費者提供“符合大眾標準品質的新起點”。另一方面,一汽-大眾先后與華為、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合作伙伴展開合作,在產品品質、價值鏈管理能力和智能制造等方面實現進一步提升,同時,中德股東雙方簽署諒解備忘錄,加快一汽-大眾在電動出行及智能網聯等領域的發展步伐。根據規劃,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將占一汽-大眾產量的25%。
“對消費者而言,選擇這類品牌并不會比原來多花費太多錢財,但其消費體驗有了質的飛躍。實現這種雙贏,改變消費結構,才是消費升級的最重要意義。”有評論指出,消費升級的真實內涵,是消費形態、消費理念的升級,而不是單純的增加消費量、提高消費額。
借助這一東風成長起來的高端移動出行產品,實際上就是消費升級的生動體現。它們通過改變汽車消費形態,避免了資源浪費,既為社會創造了更多效益,也更好地提高了消費者的幸福感。
早就成立“未來業務發展部”聚焦移動出行業務和大數據服務的一汽-大眾自然不會錯過這一市場機遇。2018年4月,一汽-大眾正式推出了旗下的共享汽車項目——摩捷出行。此前,一汽-大眾奧迪還推出了國內首個由汽車品牌主導、針對中國高端用車市場需求量身打造的“Audi on demand移動出行”App。
毫無疑問,以新能源、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將汽車產業推向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浪潮中。同時,圍繞汽車產業鏈和出行市場的商業模式創新也日益增多,不僅有越來越多的國際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本土創新力量也開始不斷涌現。這一切將使得中國汽車業變革的節奏越來越快。
按照國家發改委《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的要求,到2020年,智能汽車新車占比要達到50%。劉亦功曾向記者坦言,“這對領跑的汽車企業來說,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動力”。
雖然2018年一汽-大眾打贏了一場又一場漂亮的“攻堅戰”,但劉亦功還是在新年致辭中提醒公司員工做好心理準備:“2019年市場可能更嚴峻、創新更緊迫。公司將進一步強化體系能力、提升管理精益化水平,聚焦文化變革,釋放員工活力。同時推動全價值鏈共創,升級與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
用智慧和汗水打造中國汽車“創新名片”
在業內四處彌漫的“凜冬恐懼”中,一汽-大眾天津分公司總經理宋志勇并不焦慮,他堅信:“有創造奇跡的人,奇跡就會出現。”2016年3月,一汽集團批復了一汽-大眾天津工廠建設計劃。僅僅過了23個月,工廠拔地而起,設備安裝工作也在7個月內提前完成。“這在大眾集團歷史上也應該是最快的速度。”宋志勇告訴記者,創造這個“奇跡”的是一個平均年齡僅25歲的年輕團隊。
在方圓40里內沒有人家的工地上,宋志勇和同事們吃過多少苦、流過多少汗,他早已數不清。2016年年底,外墻板數量不夠,無法封閉廠房,為了不給來年春天的設備安裝工作拖后腿,一汽-大眾天津工廠的建設者們給鋼結構框架圍上藍色蛇皮塑編布保暖,被大家戲稱為“藍大褂”。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在宋志勇和同事們心中,這不光是大慶“鐵人精神”的一句口號,更是在新時代努力拼搏、建功立業的號角。
在一汽-大眾,像宋志勇一樣的“奇跡書寫者”還有很多。對于從事公司內宣工作的張勇攀來說,每次開選題會時都會遇上“幸福的煩惱”。“典型人物太多了。從生產車間到售后服務,數都數不過來。尤其今年一汽-大眾大動作頻頻,無論是五大生產基地投產,還是連續推出9款新車,在這些過程中都涌現出大量的優秀青年員工。”
劉亦功則直言:“2018年,我們全面建成投產了五大生產基地,實現了10款車型全部提前SOP,并邁上了年產整車突破200萬輛的新臺階。在營銷一線,大眾、奧迪兩大品牌更是頂住了巨大的壓力,提升了市場份額。這背后體現了公司在研發、質保、生產、營銷等方面的硬實力,更體現了全體員工進取態度和創新精神的軟實力!”
作為汽車業改革開放的縮影,一汽-大眾的故事已經證明,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是改革開放諸多奇跡背后的功臣,也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最寶貴財富。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很容易被各種數據“感染”。也有企業總是在蕭條時自縛手腳,在過熱時狂熱。但也有足夠多的微觀信息讓中國汽車人保持樂觀和冷靜:雖然手機、汽車沒以前賣得好,但仍有不少人排隊等待爆款產品;年輕消費者總是自嘲“消費降級”,但他們為優質產品、服務埋單的熱情絕對高于前輩。尤其是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所挖掘的新需求,或許將成為新的車市增長動力。
2017年冬天,一汽-大眾正式對外發布企業“2025戰略”,將企業愿景、企業使命從“打造中國最優秀的汽車合資企業”升級為“打造中國最優秀的汽車企業”。在劉亦功看來,一汽-大眾過去20多年的發展成果是靠改革開放,未來則要靠創新。
就像越冬的麥苗在冰雪中積攢生長的力量,車企也應該在市場寒冬中“鍛煉身體、增強肌肉”,這樣等寒冬過去時,才會更快、更好地復蘇和迸發。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許亞杰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