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量產推遲、電池故障、客戶維權等行業風波后
——造車“新勢力”還能走多遠
本報記者 楊忠陽 實習生 張天益
今年以來,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國六排放標準提前實施等因素影響,加之資本退潮,造車“新勢力”出現量產交付困難、電池故障頻發、客戶紛紛維權等問題,引發了市場關注。造車“新勢力”還能走多遠?記者采訪了業內專家和有關人士,予以分析解讀——
8月底,恒大集團發布新能源汽車品牌——恒馳,造車“新勢力”再添一支生力軍。但與此同時,今年以來,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國六排放標準提前實施等因素影響,加之資本退潮,造車“新勢力”出現量產交付困難、電池故障頻發等問題,引發了市場關注。
淘汰加劇
7月底,華人運通旗下首款量產定型車高合HiPhi 1全球首發;同時,合生創展集團宣布投入100億元進軍新能源汽車行業。至此,除雅居樂外,“華南地產五虎”已有“四虎”進軍汽車行業,包括合生創展、恒大、碧桂園和富力。
近年來,造車“新勢力”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這類企業已達500多家,但其中絕大多數仍停留在“PPT造車”階段。真正實現產品量產交付的只有威馬、小鵬、蔚來、合眾、云度、電咖、零跑等10家企業。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威馬EX5以交強險上牌量8548輛的成績,位居第一;小鵬汽車G3上牌量為8494輛,位居第二;蔚來汽車ES6、ES8兩款車累計上牌量為7656輛,位居第三;合眾哪吒N01上牌量為3814輛,位居第四。前四家銷量之和占比超過九成,其他企業的銷量均未超過千輛。
更讓人唏噓的是,一些曾經風光無限的造車“新勢力”如今可能會被淘汰。除樂視汽車外,日前拜騰也啟動了內部裁員計劃;長江汽車則被曝拖欠員工工資及供應商貨款,致使停產等。
“造車‘新勢力’處境艱難,2019年可能有大批品牌開始退出。”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這是汽車市場優勝劣汰的表現。
難在哪里
“之所以冒出這么多新的造車企業,是因為進入新能源汽車時代,攻克發動機和變速器技術難關不再是必須,大家覺得造車門檻降低了。”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世界汽車工程師學會聯合會主席趙福全表示,門檻降低意味著競爭更激烈,“從傳統內燃機汽車到電動汽車,雖然純電動車的動力系統門檻降低了,但對于車身、底盤、電子電氣等系統部件的要求一點沒有降低。”
趙福全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汽車是典型的長周期、重投資產業,沒有強大技術和雄厚資金,企業很難活下來。從國際經驗看,汽車業新創企業存活率極低。“當前造車‘新勢力’最大挑戰是交付。”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表示,“只有實現大批量交付,才能洗刷‘忽悠’之名。”
同時,大規模資本投入對車企也是一大考驗。盡管幾家頭部造車“新勢力”備受資本熱捧,得到了上百億元融資,但是,企業在前期研發、工廠建設、商業模式打造、渠道建設等方面都耗費了巨額資金,預計短期內難以實現盈利。例如,明星企業特斯拉汽車至今仍處于虧損狀態。
頭部企業尚且如此,追隨者更是困難重重。從蔚來汽車財報可以發現,3年來蔚來汽車累計虧損172.33億元,歷史累計虧損更高達200億元,目前企業現金流也不樂觀。
更值得警惕的是,眼下新能源汽車投資熱潮正在退去。數據顯示,截至6月15日,中國電動車領域今年所獲得的風投資金共計7.83億美元,比去年下滑86.95%。“受新能源補貼退坡、汽車銷量增速明顯放緩等因素影響,大量投資者對行業前景缺乏信心,因而不敢繼續投資。”汽車行業分析師鐘師說。
此外,汽車行業對產品技術和安全性有著非常高的要求,企業造車能力提升絕非一日之功。在房地產開發商轉型投資新能源汽車的道路上,恒大的前面還有寶能、萬達、碧桂園、萬通、華夏幸福等,但目前普遍進展不順。例如,寶能入局觀致一年來,卻并未帶去理念、技術、管理、體系上的進步,觀致去年銷量也只有6.26萬輛,難言樂觀。
路該咋走
造車“新勢力”還能走多遠?“第一款車的市場表現,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企業的‘生死存亡’。”趙福全說,只有下大力氣提升產品競爭力,促進銷量增長,企業才有走下去的底氣。
“造車‘新勢力’雖然沒有歷史包袱,但如果年產銷量停留在幾萬輛水平,將很難支撐企業生存與發展。這是由于汽車產業需要巨額投資,尤其需要持續的研發投入,否則幾年之后產品就難以為繼,這就要有一定規模的銷量提供有力支撐。”趙福全認為,造車“新勢力”唯有打造更多明星產品,盡快上量,才有可能形成規模效應,有效攤薄各種成本,從而提升競爭實力。
在上規模同時,企業還必須確保產品質量與安全。“在新產品上市前,有些造車‘新勢力’企業忽視了汽車業傳統流程和經驗,一旦小批量試生產時檢驗不足,等大批量投產時發現問題就為時已晚。”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趙英認為,造車“新勢力”在商業化進程中遇到的問題,屬于“成長的煩惱”。企業只要認真總結經驗,及時改進,依然還有發展壯大的可能;不過,留給他們的時間更為緊迫。
“調查發現,與造車‘新勢力’相比,傳統汽車制造企業生產的電動車安全事故較少。這說明,對于提高電動車安全性來說,傳統造車企業的技術積淀與安全流程是非常重要的。”國際汽車制造商協會第一副主席董揚指出,電動車要繞過傳統汽車的技術難點并不現實,必須認識到汽車業是資金、技術、人才高度密集的產業,要想把車造好,就必須充分尊重汽車產業基本規律。
此外,造車“新勢力”還要具備更多更強的技術能力和資源掌控能力。“除了發動機、變速器技術之外,電動技術、智能網聯技術、系統集成、商業模式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考慮。”趙福全說。
造車“新勢力”挑戰雖然很大,但機遇也更多。當前,進入汽車行業的企業既有真心想造好汽車的,但也不乏一些投機者,“對此,應持開放包容態度。從總體上來看,新生勢力的進入為汽車產業發展增添了活力”。趙福全表示。
“在這個過程中,造車‘新勢力’肯定要交很多學費,甚至造成資源浪費,但這些都屬于產業升級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優勝劣汰。只有經過市場競爭的‘摔打’,企業才能真正做大做強。”趙福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