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新聞網訊(余昶)2月22日,理想汽車發布內部郵件。郵件內容是公司2025戰略,其中包括對未來十年汽車產業趨勢的分析,以及理想汽車的產品規劃和階段性目標。值得一提的是,理想汽車2025年的戰略目標是占據20%的市場份額,成為中國第一的智能電動車企業。
理想智造品牌LOGO。(圖片來源:理想汽車)
未來10年智能電動汽車將高速發展
理想汽車認為,中國、美國以及歐盟對于碳排放的較高要求對新能源汽車行業具有正向推動作用。因此判斷: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增長會超過大部分機構的預測,預計2030年達到60%的乘用車新車銷售占比,中國的占比還會更高。新能源汽車在未來10年注定超高速增長。
同時理想汽車考慮到疫情及其他因素,認為全球車市不會有實質性增長,所以理想汽車預測2030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的銷量在4000萬輛左右,中國的銷量會達到2000萬輛。
技術方面,自動駕駛、快充將是技術研發的主旋律。理想汽車認為隨著數據與充足的研發投入,智能電動汽車的頭部企業都可以實現Level4級別的自動駕駛,自動駕駛會成智能汽車的操作系統。
同時,理想汽車還認為10分鐘實現300公立-500公里的超快充技術會全面普及,從而讓充電體驗接近加油,這會成為電動車加速普及的必要條件。
為了讓純電動汽車充電像加油一樣,理想汽車未來將選擇兩條路線并舉,以此促進消費者將燃油車更換為智能電動汽車——一是以城市純電、長途發電為用戶價值的增程電動平臺(充電寶);二是10分鐘補充300公立-500公里續航的400千瓦超快充高壓純電平臺(超級充電器)。
理想汽車對于技術發展方向的判斷沒有問題,但其提出的自動駕駛和超快充技術還面臨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中,目前業內普遍認為自動駕駛發展的天花板不是技術,而是法律約束和道德倫理制約。畢竟就現階段,國際首宗和國內首宗自動駕駛致死案件還需要超過1年的時間進行審判。
圖片來源:廣汽新能源
另外,超快充技術在理想汽車提出之前,廣汽新能源已經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上提出“8分鐘充電85%”的電池搭載測試且已完成。這樣的技術引起廣泛爭議,通過提高充電電壓以及電池設計進一步加快電池充電便利性,在安全方面的考慮尚未得到驗證。
未來10年智能電動車將迎來淘汰賽
對于未來10年汽車行業的挑戰,理想汽車認為智能電動車競爭的終局是數據和芯片的競爭,會很快變成足球世界杯這樣的淘汰賽,每個品牌會面對小組賽出線以及淘汰賽的壓力。2030年智能電動車的市場競爭和占有率將與現在的手機市場類似,只有獲得25%以上的全球市場份額,才有機會成為全球智能電動車行業的頭部企業。
針對這樣的形勢,理想汽車設定了2025年的戰略目標——20%的市場份額,成為中國第一的智能電動車企業。
在筆者看來,芯片對汽車市場的影響已在2021年展現得淋漓盡致,海內外多家車企受到波及,但從國家政策上已經展開對半導體產業鏈的扶持,同時汽車產業內長城汽車、上汽也于近期宣布進軍車載芯片領域。相比而言,理想汽車的資本和合作伙伴都不夠,何來5年后成為中國第一智能電動汽車企業?
未來10年理想汽車市場布局
從2015年成立到2020年,理想汽車的目標人群是有孩子的、具有充電條件的、具有長途駕駛需求的家庭用戶。理想汽車基于精準的用戶定位,在過去5年完成完整的產品、研發、供應鏈、生產、銷售,并且獲得基本的生存能力;未來5年,理想汽車將擴大用戶群體的覆蓋面——更廣泛的家庭用戶,任何想要擁有自己“家”的用戶。
目前理想汽車旗下僅有一款車型——理想ONE。(圖片來源:理想汽車)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理想汽車將提供智能電動汽車,包含第二代增程電動X平臺的多款產品、高壓純電Whale平臺的多款產品、高壓純電Shark平臺的多款產品,廣泛覆蓋15萬-50萬元的價格區間。
對于理想汽車能否受到消費者進一步認可還有待時間考證,此前理想汽車面對理想ONE斷軸事件,意圖通過“硬件優化升級”的名義,躲避產品召回。盡管隨后理想汽車向市場監管總局提交了產品召回申請以挽回消費者口碑,但無論如何企業對于費者安全的考慮不夠到位已是“實錘”。
未來10年理想汽車前景幾何?
從官方公布數據來看,理想汽車在2021年1月交付5379輛新車,相比去年同期增長達355.8%。值得一提的是,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理想汽車全年累計銷量為32624輛;截至2021年2月18日,理想汽車的累計交付量已達到40000輛。
2020年11月生產的第5000輛理想ONE下線。(圖片來源:理想汽車)
在產品生產研發方面,理想汽車早期布局了常州工廠生產,并在今年初宣布設立上海研發中心,致力于智能電動汽車技術開發,項目中就包括2025戰略中提到的高電壓平臺及超快充技術、自動駕駛技術和智能化技術。
在銷售網絡方面,截至1月31日,理想汽車在全國已有60家零售中心,覆蓋47個城市;售后維修中心及授權鈑噴中心121家,覆蓋89個城市。
從數據層面看,理想汽車完成了造車“0到1”,收獲了一定的市場基礎,但隨著政策的出臺以及百度、阿里、華為等高新企業紛紛入局智能電動汽車業,傳統企業更是發布高端智能汽車品牌,在這些手握真金白銀、造車底蘊深厚以及合作關系多元的對手面前,理想汽車勝算幾何猶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