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清亮的“中國紅” 攝影 蔡石
來云南,怎能不看茶?寫云南只能用色彩表情。
7月22日,在煙雨朦朧中,筆者跟隨“2021年BMW中國文化之旅”來到云南省普洱市,探訪普洱之源。今年是“BMW中國文化之旅”的第15年,這項公益事業華晨寶馬何以堅持了15年?華晨寶馬高級副總裁上官楠林對筆者說:“華晨寶馬是一個真正負責任而不是僅僅追求利潤的企業,只有負責任的企業才可以持續發展。我們應該有更高的目標,那便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華晨寶馬高級副總裁上官楠林致辭 攝影 曹璞
15年中國文化之旅 是經驗總結 也啟迪未來
算上本次,筆者是第三次跟隨“BMW中國文化之旅”探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和相關人物了,每次都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動和驕傲。據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將文化置于可持續發展政策的核心地位,既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可持續發展以經濟、社會、環境作為3個支柱,文化和創造力對每個支柱都可以橫向作出重要反映。當人們精心保護并管理文化遺產時,也可以利用其軟實力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BMW中國文化之旅出征 圖片官方提供
上官楠林在談到“BMW中國文化之旅”之于企業的意義時說:“作為寶馬集團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BMW中國文化之旅’從發起之初便深深懂得可持續發展關乎文化、關乎人,也關乎社會。過去的15年里,我們從3個維度樹立了行業的標桿。對于行業而言,我們為非遺走入現代生活,以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及創新發展,提供了可持續、可復制的范式。對社會而言,我們為各地‘非遺’加旅游做出引領性、創新性的貢獻,特別是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負責任、可持續的發展。對寶馬而言,文化之旅項目詮釋了寶馬企業社會責任,以賦能、創造、共享價值的理念作為橋梁。”
車隊整裝待發 攝影 曹璞
“此外,寶馬一直遵循創新管理的原則,‘BMW中國文化之旅’就是對這一原則的成功實踐。2016年,我們遵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之路,升級了BMW中國文化之旅,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開展公益合作,發起成立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MW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創新基地。我們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合作,為非遺傳承人賦能,共同貢獻于非遺扶貧,至今碩果累累。在‘BMW中國文化之旅’15周年之際,我們將目光放得更長遠一點,植根本土社區、貢獻中國社會。”
“企業的社會責任對寶馬而言,不僅僅不是績效考核,‘BMW中國文化之旅’15周年對我們而言既是經驗的總結,又是未來的啟迪,它是我們持續貢獻社會的重要體現。”
溯源茶馬古道
《紅樓夢》里有一個橋段,王熙鳳調侃林黛玉說:“你既然喝了我們家的茶,怎么還不給我家做媳婦?”如今,提親送“茶禮”已經被朋友分享好茶代替,倒是普洱地區的人們仍然保持著“茶禮”習俗。
茶文化學者、作家周重林介紹“茶馬古道”文化 攝影 曹璞
“茶馬古道”被人們提起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喝普洱在本世紀初也很是風行了一陣子。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傳統制茶工藝和現代制茶工藝創新加起來,種類繁多,令人眼花繚亂。“茶馬古道”的話題最近幾年又再次被掀起,茶文化學者、作家周重林說:“茶馬古道作為學術概念,它的起源在1990年,主要由云南大學的一些青年教師構成。最近幾年茶馬古道熱度再次升溫,我認為與兩件事有關:茶馬古道的研究入選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這項研究由武漢大學牽頭;再就是國務院批準的2022年景邁山古茶林景觀2022申遺,這是我國第一次以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
周重林認為,“茶馬古道”是以茶為主的貿易形成的文化經濟走廊,它是一種文化符號,而這個文化符號對我們今天來說是文化遺產,是西部最大的一個先秦文化遺產,是古文明通道的傳播線路。各民族之間形成了茶的風俗、飲茶習慣、茶馬服飾……可以說茶馬古道搭建了一個文明通道。由茶俗形成的茶道、下午茶,對世界文明都產生著重大影響和貢獻。
大三角的“茶馬古道” 攝影 曹璞
最后談起茶馬古道的文化意義時,周重林說:“茶馬古道主要分布在中國西部,就是我們今天所在的普洱,它連接著幾大主要干道,學術上我們稱為滇、川、藏‘大三角’。你很難找到在中國還有其他的一種物質會像茶一樣,給我們的歷史帶來如此重要、深遠的影響。”
探訪貢茶工藝
普洱茶園 圖片官方提供
跨過北回歸線,探訪普洱之源 圖片官方提供
車沿著蜿蜒的山路行進,山區籠罩在一片氤氳之中。雨中,我們踩著泥濘的小路,來到了普洱茶貢茶制作技藝傳人、皇家貢茶第八代傳人彝族李興昌的茶園。
彝族老漢吹起迎賓曲 攝影 曹璞
說起茶園,李興昌的女兒講了一段故事。“這片茶園是我奶死保下來的。”她回憶:“那時我們只是承包這片茶園,后來有人要將茶樹砍了,我奶奶就是不讓他們動茶樹。最后,全家人湊出大幾百元將這片茶園買了下來。那個時候,大幾百元對于我們來說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皇家貢茶第八代傳人、彝族李興昌向我們介紹制茶工藝 攝影 曹璞
一條長長的木制茶葉“萎凋”長案,窗外芭蕉樹泛著青翠的綠光,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生生澀澀的茶葉香。李興昌站在萎凋長案前向我們介紹說:“雍正年間我們這里就是皇家貢茶,我們茶園里最高的古茶樹有10米多高。”
李興昌家茶園十幾米高的古茶樹 圖片官方提供
拍著這棵參天的古茶樹,李興昌的雙眼充滿著愛意,他輕輕地說:“這個茶樹生長的形狀比較好,而且它的生長在平緩地帶。”那聲音仿佛怕驚醒睡熟的孩子。每年春茶開采的時候,當地百姓都會來這棵古茶樹前作一場隆重的祭祀。
剛剛摘下來的、油亮青翠、帶著清香的茶葉 攝影 曹璞
說起制茶,李興昌的話毫無雕琢,“茶葉就是這普洱山的茶葉,制茶看似簡單其實是需要悟性的,跟炒菜一樣,同一個師傅教出來的,百人炒菜百種口味。無論是白茶、紅茶還是生普洱、熟普洱,茶青都是一樣的,只是我們制茶人根據大家喜歡的口味,采用不同的制茶工藝,做出大家喜歡的茶”。
炒青技術含量很高 攝影 曹璞
李興昌的兒子、皇家貢茶第九代傳人帶我們體驗了制茶的每一道工藝。茶香悠悠,每一片茶都凝結著茶人的心血。在他們的手中,普普通通、青翠油亮的茶樹葉,經過萎凋、揉捻、炒青、去雜、渥堆、壓餅等十多道工序,最終奉上一杯晶瑩透亮紅潤的普洱茶。
一杯晶瑩透亮紅潤的普洱茶 攝影 蔡石
每一杯茶都凝聚著茶人的心血 攝影 蔡石
獨有的“中國紅” 攝影 蔡石
如果說普洱茶是中國茶文化的代表之一,那么這杯溫潤紅亮的普洱茶則是我們獨有的“中國紅”。
“壓茶石”,您收到的一餅餅茶都是這樣壓出來的 攝影 曹璞
茶樹,天地賜予,制茶,純樸的手藝,而那一杯杯甘甜的香茶,則是制茶人代代相傳的匠人之心。
李興昌炒青 圖片官方提供
“一個人喝茶神清氣爽,朋友一起喝茶其樂融融,親人共飲家庭和睦,全世界的人都來喝茶那就是和平!”李興昌的話像拉洋畫一樣,展現了一幅幅美妙的場景。(曹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