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溪邊喝水,不知怎么的,竟然撞上了威爾、威尼兩兄弟。真討厭!我用蜘蛛語向他們打招呼,誰知淘氣的威尼竟趴在了我身邊,緊接著一巴掌把我拍飛了。落地時,我的腦袋嗡嗡地叫。哼!我以后再也不靠近老虎了。”
這段文字,來自清遠市陽山縣小江中心小學六年(1)班歐陽云軒的一篇《蜘蛛日記》,文筆稚嫩卻又充滿了天真的想象力。這樣的小故事在歐陽云軒的筆記本里數不勝數。每次他上臺分享時,總能讓班里的同學哈哈大笑,有的同學甚至會因此開心一個下午。
“他善于講故事,同時也喜歡閱讀,家里情況相對較好,有一些課外書。”六年(1)班的班主任潘建芳介紹道。然而據她了解,該校更多的學生家里大多沒有圖書,即便是繪本、兒童讀物也少有。這與他們的家庭狀況息息相關,超過半數的學生是留守兒童。在一次寫作課上,她要求同學們寫親人,絕大多數同學寫的都是爺爺奶奶。
或許正是因此,在得知學校四樓即將有一座新的閱讀室后,學生們常常在課間跑到窗邊張望,七嘴八舌地議論著里面的陳設,以及會有哪些新書。11月23日,這個令他們期待已久的閱讀天地終于敞開大門。當天,由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東風日產、南方周末聯合發起的2021“陽光關愛·i讀計劃”廣東站在清遠市陽山縣正式舉行。
啟動儀式現場
文化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于丹,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崔勇、廣東科學中心的科普專家以及多位志愿者,帶領孩子們開啟了一場別樣的閱讀之旅。
穿越千秋,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
陽山縣群山環繞、江河婉轉,是詩意棲居的地方。唐代詩人韓愈曾被謫于此,期間創作了六十二首詩歌。此次來到陽山,于丹帶領孩子們品讀起韓愈的名作。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課堂上響起了孩子們悠揚的朗誦聲。小雨如“酥”,令人感到舒服滋潤。草色遙看有,近看卻無。這樣的詩句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心情?
“開心、期待”,孩子們脫口而出。他們迅速反應,贏得了于丹的連連稱贊。詩人的心情通過景物、環境表達出來,便是詩的意境。“意”是心聲,“境”是風景傳達的境界。于丹告訴孩子們在讀古詩時,要通過環境描寫去探索古詩詞深遠的意境,聆聽詩人的心聲,品味傳統文化亙古不變的美。
“我們心里的聲音有一種高級的表達,就是運用周圍的景物,比如用楊柳寫春天的歡喜,用雨雪寫秋天的悲涼。”不僅僅是讀懂詩歌,于丹鼓勵孩子們學會用詩歌來表達自己,喚醒心中的詩意。在她看來,學習詩歌不是為了寫下考試時的標準答案,而是學會生活里的一種表達方式。
在韓愈眼中,早春是一年當中最好的時節。在于丹眼中,稚嫩的孩子們正處于他們生命中最好的時節,這是詩意在他們心中生長的時節。她希望孩子們認真觀察身邊的景物,去運用無所不在的比喻抒發自己的情感,修煉一顆洋溢著詩意的浪漫心靈。
潛入海底,開啟一場水下探險
浪漫的詩詞世界,在文人筆下熠熠生輝。神秘的海底世界,則是考古學家的樂園。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崔勇帶領著孩子們“潛入”海底,開啟一場水下文物考古探險。
“是上天容易,還是下水容易?”課堂剛開始,崔勇便向孩子們提問。有的孩子說“下水”,有的則說“上天”,課室里回蕩著不同的聲音。
“人類最早上天是在1903年,萊特兄弟發明飛機首次飛行。人類真正下水是在1943年,法國海軍軍官庫斯托發明自攜式水下呼吸器。后來,在人們尋寶、獵奇和懷舊等感情的驅使下,‘沉船’成為這一發明最早關注的領域,于是誕生了水下考古。”崔勇徐徐地向孩子們講述水下考古的歷史。
探索神秘世界是人類的天性。海底世界、尋寶等詞匯齊聚,深深吸引著孩子們的注意力。可是,水下考古卻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崔勇回憶起“南海Ⅰ號”考古挖掘的過程,表示當時調查隊曾遭遇過無數次失敗,才研究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古沉船整體打撈及保護技術”,最終取得成功。通過講述,他向孩子們傳遞著不畏艱難、堅持不懈的精神,鼓勵他們勇往直前探索未知的世界。
看著挖掘出來的“寶藏”,孩子們發出陣陣驚嘆。作為中國第一批水下考古隊員,崔勇見證了我國水下考古事業的無數個“第一”。而他也寄語孩子們長大后能接力考古事業,創造更多的“第一”。
寓教于樂,在實踐中探索真知
通往海底世界的探險,充分滿足了孩子們的好奇心,而神奇的科學原理和現代工業的奧秘同樣令他們著迷。在活動現場,更多特色課堂依次上演,為孩子們“解密十萬個為什么”。
廣東科學中心研學輔導員吳艷嫦和陳曉霞帶來趣味科普課,通過數字猜球、穿紙而過、拓撲之美等多個有趣的互動演示,讓孩子們知道數學不僅僅是加減乘除,抽象的數字與符號之下蘊含著無窮的魔力。
此外,他們還帶領孩子親手制作莫比烏斯帶。“神奇的莫比烏斯帶只有一個面和一個邊界,沿著它的表面一直走,你會發現永遠都沒有盡頭。”從無限延展的莫比烏斯帶開始聯想,孩子逐漸領略到永無止境的科學探索精神。
人類最早的出行方式是什么?汽車的“心臟”是如何跳動的?今天的新能源又有什么奧秘?在妙趣橫生的“陽光課堂”上,孩子們積極聆聽,暢所欲言,還紛紛化身“小小工程師”,通過親手制作模型,了解汽車的內部構造與發動原理。
值得一提的是,“陽光課堂”還在學校操場開設了特別的交通安全教育環節,通過別樣的“抓迷藏”小游戲,孩子們直觀體會到汽車各個角度的盲區,加深對交通安全常識的理解,也提升了自我保護意識。
多元學習,走向更廣袤的世界
在活動期間,還有多位來自各地的熱心志愿者走上講臺,結合自己的專業所長,呈現出一堂堂有趣有益的課堂。
音樂有節拍,詩歌有韻律,那么文章有節奏嗎?志愿者楊英婕帶來一堂奏“閱”課,帶動孩子將音樂的節拍融入朗讀中,體驗閱讀的快樂。
肚子為什么會發出“咕嚕嚕”的聲音?志愿者李遜涵通過講解繪本《肚子里有個火車站》,向孩子們生動講解介紹肚子的內部結構與功能。
另一邊廂的課堂以“生活中的物理”為主題,小小“大力士”正挑戰將兩本交合的書拉開,通過這一小實驗,志愿者林祿濱介紹了摩擦力的原理,讓孩子們聽得目不轉睛。
志愿者韓杰則帶來了一堂書法課,在他的指導下,孩子們仿佛掌握了書寫的“美顏”按鈕。受到志愿者的啟發,小江中心小學校長決定加快完善學生書法培育的機制,開設相應的書法課程。
“大多數孩子,家里面都沒有藏書,閱讀室對他們來說,是彌足珍貴的禮物”,潘建芳老師輕聲地訴說著閱讀室對孩子們的意義。一間嶄新的“東風日產陽光關愛閱讀室”,是項目為學校留下的有形資產,項目組也將以五年為周期,為校方提供閱讀室長期運營支持及效果追蹤,致力于幫助鄉鎮小學建立長效性的閱讀推廣活動機制。
從寧夏永寧戈壁灘下的“村小”出發,2021“陽光關愛·i讀計劃”登上高原雪山,駛進群山環抱的粵北山區。一路走來,項目在孩子們心中播撒“享受讀書、善于讀書”的種子,也收獲師生們真實鮮活的心聲。后續,公益旅程還將一路延續至閩北,用書本為更多鄉村孩子打開廣袤無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