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新聞網訊(劉嘉運 文/攝)眾所周知,大眾的家族化外觀設計是公認的中庸和內斂,很難讓追求時尚和潮流的年輕一代提起興趣,但其電動分支ID系列絕對稱得上家族中的一股清流,就像上汽大眾ID.3一樣,這輛集科技感和“萌感”為一體的電動小胖子,很難讓人不愛。
萌態外觀足以打動年輕群體的心
在外觀上,ID.3作為目前ID系列最小巧的車型,短車身搭配圓潤的造型可謂是加滿了可愛天賦點。車頭部分多處運用了兩端上揚的弧形線條,搭配包圍下方的黑化飾板讓ID.3如同咧嘴微笑一般,而包圍兩側的蜂窩狀圖案裝飾也讓車頭更富有層次。除此之外,ID.3采用了ID家族化風格的封閉式前臉設計,優化了風阻降低能耗的同時也更能體現大眾ID系列的扁平化風格。
除了標志性的呆萌前臉造型以外,ID.3的燈光秀也能讓其在夜間被一眼捕捉到。ID家族化的貫穿式頭部燈帶連接著兩側LED大燈,“眼尾”平滑上翹,點亮后的大燈環形輪廓使得該車如同精靈一般活潑。
作為與“燈廠”奧迪本是同根生的大眾,在大燈的造詣上同樣優秀。ID.3搭載了ID家族化樣式的IQ Light矩陣式全LED大燈不僅看起來十分呆萌,功能也十分強大,自適應遠近光、隨動轉向、雨霧模式等實用功能均沒有缺席。值得一提的是,ID.3的光線傳感器反應非常靈敏,近光燈的自動開啟和關閉幾乎沒有延遲,使用體驗良好。
來到車身側面,可以看到基于MEB平臺打造的ID.3幾乎沒有車頭和車尾,4261/1778/1568毫米的長寬高使得該車側面的視覺效果非常短小干練,得益于純電車型短前后懸的先天優勢,經過空間優化后的ID.3軸距達到了2765毫米,比上汽大眾朗逸的軸距還要長出77毫米。
在造型上,黑色后視鏡外殼、黑色車窗飾條以及車尾的頂部擾流板給ID.3增加了些許運動氣息,C柱上的波點圖案與前包圍和前大燈的蜂窩元素相呼應,豐富了視覺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ID.3在中高配車型上搭載了20寸輪轂,內部采用鋼琴黑色烤漆,外側為多邊形拉絲鋁造型,設計十分新穎,頗具奧迪經典的“刀鋒”輪轂的神韻,視覺效果飽滿且運動。半封閉的設計也可減少空氣阻力,對續航表現產生積極影響。
ID.3在車尾配色上別出心裁,將“黑頂”延展至后備箱,與車身形成撞色設計,更具有辨識度。鋼琴黑與亞光白組成的扁平化大眾LOGO質感強烈,搭配亞光質感的ID.3標識讓車尾十分簡潔和諧。
簡約而不簡單的科技小屋
進入車內,ID.3的內飾配色非常清新,撞色的飾板搭配氛圍燈帶提高了車內的時尚感。得益于較大的前風檔面積和A柱三角窗設計使得整體視野表現和通透感都很優秀。
座椅同樣采用撞色設計,肩部及座椅兩側的皮革材料提高了車內檔次感,而背部和坐墊位置的布質材料在防滑性能上更加優秀,提高了駕乘感受,美中不足的是布質材料相對皮質打理起來更加困難。
ID.3的中控屏幕采用懸浮式設計,微微向主駕駛傾斜以方便駕駛員操作。中控區域遵循了大眾最新的“觸控至上”設計理念,空調和多媒體音量控制采用了觸摸式滑軌調節,而駕駛模式調節、車身雷達按鈕也采用觸摸反饋,無實體按鍵的設計讓科技感得到了質的提高。
雖然無實體按鍵的設計能提高科技感,但過多的使用將會影響實際操作體驗。值得吐槽的是,ID.3的車燈與前后玻璃控制區域為純觸控操作,并且沒有震動和聲音反饋,筆者在使用中出現了不夠靈敏的現象。
除此之外,主駕車窗控制區僅有兩個按鍵來控制四門車窗升降,默認狀態下控制前排車窗,若要控制后排車窗,則需觸摸沒有震動和聲音提示的“REAR”按鍵進行切換,增加了操作難度。
ID.3的方向盤樣式十分簡潔和扁平,兩側的鋼琴烤漆控制區域依然為實體按鍵式,提高了操作精度。左側為輔助駕駛控制區,右側為多媒體控制區。
儀表盤同樣繼承了ID.3的簡約畫風,5.3英寸液晶顯示屏詮釋了什么叫“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時速顯示、剩余電量、續航里程、擋位顯示、巡航控制顯示以及指示燈顯示等,顯示效果細膩流暢,且字號大小適中,使用體驗十分優秀。
ID.3同樣搭載ID系列特有的旋鈕懷擋機構,向前擰動為前進擋,向后擰動為倒擋,與燃油汽車擋位邏輯恰好相反。
在內飾光感的營造上,ID.3在多處設置了30色可調的LED燈帶,提高了夜間行車的氛圍。
在空間表現上,ID.3雖然擁有2765毫米的軸距,但乘坐空間并不能用充裕來形容。筆者175厘米的身高將前排調整至合適坐姿后,同側后排的腿部空間僅剩一拳半左右。在乘坐表現上,ID.3的座椅填充物柔軟,但陷入感并不強烈,后排靠背角度偏直立,長時間乘坐有些累腰。
充滿樂趣的電動小鋼炮
先擺參數,ID.3在動力方面搭載后置永磁同步單電機,總功率125千瓦(170馬力),最大扭矩310牛·米。這樣的動力參數推動一臺整備質量1.76噸的車理應有些吃力,但ID.3的動態表現卻遠超筆者的預期。
在舒適模式下,ID.3的加速踏板響應靈敏且線性,趨近于燃油車的加速感官。得益于電機幾乎0延遲的加速特性,搭配短小靈敏的車身使得其在市區內并線和穿梭游刃有余。在運動模式下,ID.3也并沒有展現出“人格分裂”一般的動力調校,0-50km/h三秒的加速感官與舒適模式的差距并不明顯。
相比加速體驗,筆者認為ID.3的操控才是精髓。50:50的車身重量分配、前麥弗遜后多連桿懸架、后驅的驅動形式以及車身底部電池組的低重心等先天優勢組合在一起,讓筆者有種在駕駛高性能車的錯覺。底盤的質感同樣非常優秀,對于路面上顛簸過濾十分到位,能夠通過機械結構把路面傳遞的信息化解得十分“綿密”,整體感較強。美中不足的是,ID.3的方向盤手感偏細、轉向電子味過于濃重,并且打滿接近三圈半的方向盤讓駕駛員在低速掉頭或停車時頗顯費力。
在制動方面,ID.3的剎車踏板表現有些不盡如人意。前半段剎車幾乎沒有足夠的制動力,而繼續深踩后制動力又會來的過于突兀,并且車輛在低速臨界靜止時剎車會出現摩擦異響,有些影響駕乘品質。
在輔助駕駛方面,ID.3的HUD抬頭顯示和增強型ACC搭配使用體驗較為優秀,在設定最高時速后,車輛會始終保持在車道正中央,加速和減速線性且柔和。HUD不僅能顯示出道路限速、ACC信息、當前車速,還可動態捕捉前方車輛位置和車道位置并進行標記,增強駕駛者信心。
總結:市區代步的多面手
ID.3非常符合我國城市內的用車需求,以短小的車身化解停車困境,純電的驅動能源減少生活開支,恰好夠用的空間滿足接送需要,優秀的動態表現還能偶爾滿足追求駕控的心。總而言之,ID.3是一臺在20萬元以內合格的“市區多面手”,幾乎難以挑出明顯的短板,將是偏愛德系傳統燃油車但又不得不投入新能源懷抱的消費群體的不二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