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多數企業而言,社會責任早已不是陌生概念,那些抱負遠大、追求卓越的企業,從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誠信經營、社區服務、創造就業、員工成長、公益慈善等方面發力,用實際行動積極踐行自己的社會責任。
企業的成長與發展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作為中國汽車行業的頭部企業,東風日產成立20年來,始終將自身發展與社會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最近發布的“人·車·生活 樂享美好”《2022可持續發展報告》白皮書中全面闡述了這家企業的擔當和作為。
以“人、車、生活”為理念 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人·車·生活”核心理念是東風日產創立之初一路堅持到今天的企業價值觀。20年來,東風日產始終秉持這一理念,高度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積極開展公益事業,努力讓員工和社會大眾享有更美好的生活。“人·車·生活”也成為中國汽車行業最耳熟能詳的經典話語之一。
在公益方面,東風日產持續開展“陽光關愛”項目,聚焦貧困地區教育資助。2009年,東風日產發布汽車行業首份合資車企社會責任戰略報告,率先把企業社會責任置于戰略高度。與此同時,東風日產啟動“陽光關愛·助教未來”項目,針對山區、貧困、邊遠等欠發達地區的老師進行培訓,有效助推貧困地區教育發展。
從2019年起,“陽光關愛”公益項目進入全新階段。東風日產聯合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南方周末發起“陽光關愛·i讀計劃”,聚焦鄉村兒童閱讀推廣,致力于用閱讀的力量推動孩子成長。從2019年至2023年,“陽光關愛·i讀計劃”先后走進甘肅、貴州、廣西、陜西、西藏、廣東等14個省份,捐建17間全新可視聽閱讀教室,捐贈超過52000冊圖書。顯著改善鄉村學校閱讀硬件環境,超過50位社會各界人士深度參與閱讀推廣,聯合志愿者打造超過500節優質閱讀課程,培養令鄉村兒童終身受用的學習和閱讀方法。輻射超過2萬名師生。從2009年開啟“陽光關愛 助教未來”項目以來,東風日產持續開展針對欠發達地區師生的精神與物質扶助。15年的“陽光關愛”系列活動已走進18個省,開展63站活動,里程超9.6萬公里,受惠師生超93萬人,公益陽光灑滿神州大地。
在校企合作方面,東風日產自2013年起先后在華中科技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吉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6所全國重點學校設立“東風日產獎學金”,共捐贈近200萬元,培養和獎勵具有創新潛力的青年人才,加大與985及211高校之間的合作,以創新型人才培養,驅動東風日產快速優質成長。
在鄉村振興方面,自2019年10月,東風日產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馬山縣脫貧攻堅助攻單位以來,東風日產累計派出三位干部掛職,并在當地打造集產業賦能、消費賦能和創新賦能為一體的,發動經銷商、供應商、員工及車主等全價值鏈共同參與的特色扶貧和鄉村振興模式,累計投入資金超9100萬元,帶動169戶、653個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年人均收入增長2800元以上,年均開展扶貧和鄉村振興活動超20項,在各平臺累計發布扶貧和鄉村振興文章超120篇。
東風日產幫扶項目——廣西馬山“天涌山泉”瓶裝水產業項目
綠色環保 讓生活更美麗
東風日產積極響應國家目標,大力開展綠色制造,將環境保護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的重要環節。
2015年,東風日產制造總部制訂發布《綠+2020規劃》。通過綠色工藝、綠色材料、綠色能源、綠色管理四大技術路線,實現制造領域的低碳化、循環化、集約化目標。2021年,東風日產制造總部總結《綠+2020規劃》實施經驗,制訂發布《綠+2025規劃》,在制造領域系統推進“藍天、碧水、凈土”八項課題,構建高標準EHS體系,實現環境領域的持續合規、綠色引領。2021年,響應國家管理要求,按照東風集團和日產母公司的要求,率先在制造領域發布環保規劃,編制“碳中和路徑圖”,明確節能降碳工作未來總的方向及實現方策。主要路徑為,通過持續的節能改善,單臺能耗將逐年下降,同時,光伏、核電、風電、水電及清潔燃氣等清潔能源的占比將逐年提高。
與母公司理念一脈相承,東風日產倡導低碳生活,通過持續技術創新,打造綠色全價值鏈。在低碳產品方面,東風日產選擇以“VC-Turbo超變擎、e-POWER、Zero Emission”日產純電三大技術路線。推動低碳降耗,軒逸e-POWER也榮獲中國汽車風云盛典“最佳低碳車”稱號;在制造領域,2017年東風日產通過工信部“綠色制造工廠”認證。能耗方面,東風日產“十三五”期間萬元產值能耗下降26.2%,單臺CO?削減44.4%,圓滿達成目標。目前,東風日產單臺能耗、單臺碳排放,在日產-雷諾-三菱聯盟內部處于標桿位置。東風日產將繼續秉承人、車、環境和諧的環保理念,打造“倍受信賴”的綠色領軍車企。
20年來,東風日產始終堅持“人·車·生活”理念,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以實際行動讓員工、社會更美好。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東風日產將繼續勇于擔當、開拓創新,與各界攜手共進,繼續發揮企業能量,推動中國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以更加卓越的產品和服務,造福社會、回報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