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中國汽車市場年度銷量排名前十的榜單中鮮有自主品牌的身影,一汽-大眾、上汽大眾、上汽通用、東風日產等常年霸榜。如今,電氣化汽車時代來臨,曾在燃油汽車市場風生水起的合資品牌,被自主品牌反超。
乘聯分會最新數據顯示,9月國內狹義乘用車市場零售銷量達210.9萬輛,其中自主品牌零售134萬輛,同比增長25%,主流合資品牌零售53萬輛,同比下滑幅度達22%。
在新能源車市場,合資品牌持續遇冷,9月合資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僅7%,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高達74.9%。不可否認,合資品牌汽車類產品見證中國汽車市場的興起,但這一局面正在逐步被自主品牌改變。那么,在新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合資品牌如何自救破局?
品牌包袱難舍,僵局無法打破
合資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數十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以技術、設計、品質的多重優勢強勢占領市場。近些年,新能源車開始興起,同時購車主力逐漸由70后向80后、90后轉變,消費者的購車理念加速轉型,更年輕、更時尚、更科技的產品更受追捧。
受新能源熱潮和傳統燃油動力技術難以突破的限制,自主品牌抓住機遇大放光彩。2023年,自主品牌以56%的市場份額實現首次對合資品牌的超越,正式占領細分產品市場。
但在新能源車在市場中開始嶄露頭角的初期,合資品牌不是沒有采取行動,不過由于轉型速度過緩、品牌包袱難以割舍、賽道過于擁擠,才造成僵局無法打破、發展無法平衡、銷量止步不前的局面。
2021年,本田中國就曾針對電動化戰略宣布未來電動化轉型的路線和純電品牌“e:N”,同步亮相5款新車。但截至今年,僅推出兩款純電動車,也因售價不符合消費預期、配置無法滿足消費需求而被市場冷落。
與本田品牌有同樣遭遇的還有豐田、現代、大眾等,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合資品牌在中國汽車產業進入電氣化時代后,一直處于觀望狀態,沒有深入市場也就導致無法作出響應,推出的新能源車采用曾經燃油車的“幾年換一代,一套設計和配置用幾年”的設計思路,殊不知中國汽車產業在實現快速發展的同時,競爭格局已重塑,消費者更傾心于技術更新換代快、創新能力強、售價足夠吸引人的自主品牌。
亡羊補牢,是否為時已晚
回顧自主品牌新能源車的發展歷程,主打入門的價格、頂配的配置、更智能的人機交互方案以及更注重安全健康的出行體驗,才將合資品牌的市場一點一點侵蝕。也就是說,如今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誰的配置足夠卷、誰的售價具備足夠誘惑力、誰能更接地氣貼近消費者的期待與追求就能發展得更好。或許,合資甚至是進口品牌學習到了自主品牌的營銷策略,近些年也正在逐步調整定價范圍和經營模式。
以筆者曾經探店的全新電動MINI COOPER為例,該車上市時售價18.98萬元—26.68萬元,售價較高,續航以及智能化等方面的表現也不如同價位甚至價格更低的自主品牌新能源車。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在探店時銷售曾自豪表示MINI的品牌調性就是小眾,所以不會有大幅降價或優惠行為。
僅在3個月后,MINI中國就毫無征兆地在網站宣布全新電動MINI COOPER的售價調整至14.88萬元起,起售價下調4.1萬元。全新電動MINI ACEMAN售價調整至16.39萬元起,相比今年8月上市的20.99萬元降低4.6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不僅是價格的調整,兩款車還取消入門版,相當于降價升配。此外,MINI中國宣布針對此前購買上述兩款車型的全部客戶,將進行現金形式保價。
無獨有偶,10月27日上市的長安馬自達EZ-6也采取更接地氣的售價,作為馬自達和長安合作的首款新能源轎車,EZ-6的售價僅13.98萬元—17.98萬元,比此前預售價低2萬元左右。
由此來看,相較于此前大部分合資品牌推出的新能源車想依靠品牌效應提高售價已行不通。但主動降低身段、放棄溢價策略是否為時已晚呢?在市場多變的環境下,合資品牌又能否在短期內趕超自主品牌?
強強聯手,或許還有可能
在電氣化快速發展的同時,汽車智能化也進入全新階段,筆者明顯感受到,近兩年的新車發布會上,智能化宣傳時間越來越長,同時智能座艙、高階智駕等智能化表現在消費者購車過程中所占的權重也在快速提升。
隨著國內智能網聯技術的快速發展,率先布局智能化、電動化賽道的自主品牌已擁有絕對領先的技術實力,而合資品牌新能源車給消費者留下智能化水平落后的印象,想不被自主品牌拉大差距,合作是見效最快且更易成功的辦法。
外資品牌中,大眾早在2023年7月就宣布與小鵬合作,同年12月完成購入小鵬4.99%股份的股權交割操作;今年4月,雙方宣布合作研發全新一代準中央電子電氣架構——CEA(China Electronic Architecture );7月,雙方簽署電子電氣架構技術戰略合作聯合開發協議,進一步拓展平臺和軟件領域合作。
此外,Stellantis集團在2023年10月宣布與零跑汽車戰略合作,計劃投資約15億歐元以獲取零跑汽車約20%股權;同時,Stellantis集團和零跑汽車以51%比49%股比成立合資公司“零跑國際”,開拓全球市場和生產零跑汽車的電動汽車等。以上合作證明,隨著中國汽車產業的進步,自主品牌技術輸出已成趨勢。
目前,市面上還未出現合資品牌與自主品牌合作研發的新時代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若多方合作后將自主品牌的技術下放,或許合資品牌還有一定機會提高品牌競爭力。(屹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