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消費貸款平臺的風控措施差別較大,個別平臺存在學生身份被冒用的風險。此外,部分為學生提供現金借款的平臺難以控制借款流向,可能導致缺乏自制力的學生過度消費。
本報記者 王曉 實習記者 范清源北京報道
曾經火爆的校園信用卡業務因壞賬被叫停后,多家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P2P網貸平臺乃至小貸公司先后進入校園貸款市場。
但是,近期河南一大學生小鄭通過多個校園貸款平臺負債數十萬元,因無力償還跳樓自殺。校園貸款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因大學生具有娛樂消費的旺盛需求,信用消費意愿強,校園消費市場空間被諸多機構看好。
不過,大學生缺乏還款經濟來源、易被誘導過度消費等批評聲也一直不絕于耳。
如何避免過度消費,拷問校園貸款市場的風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調查了多家校園消費信貸機構人士,并對校園消費貸款平臺梳理發現,校園消費貸款平臺的風控措施差別較大,個別平臺存在學生身份被冒用的風險。此外,部分為學生提供現金借款的平臺難以控制借款流向,可能導致缺乏自制力的學生過度消費。
審核不嚴,或導致身份盜用
早在2013年,大學生消費信貸就進入探索期,在短短一兩年時間內迎來各大電商及資本布局,主要模式通過為大學生提供分期消費貸款或小額現金貸款,收取分期手續費或利息盈利。
一家校園貸款平臺負責人曾表示,僅廣州大學城,分期平臺就至少有五十家。武漢一位與校園貸款平臺合作的商戶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僅與其有合作的校園貸款平臺也有十幾家。
易觀智庫今年1月報告提出,按照2015年2600多萬名在校生的基礎、每人每年分期消費5000元估算,大學生消費市場規模可達千億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選擇了目前主要的幾家校園消費貸款平臺比較發現,其消費額度多在1000元-1.5萬元之間;有個別平臺提供社團活動經費,最高貸款額度可達5萬元。一家校園貸款平臺的頁面上顯示:平臺申請人數已達75萬人,并滾動顯示某學校某同學已申請借款,借款額度從1000元至2萬元不等。
市場競爭加劇,部分平臺為了拓展業務降低申請門檻要求,存在審核不嚴的情況,導致學生個人信息被冒用。
上述武漢商戶介紹,此前一位學生希望分期付款購買一臺電腦,在申請時才發現,自己的個人信息已經被注冊并且有貸款購買過一臺電腦的記錄。原來是該生的身份證等曾被學長借走使用。
“核實用戶信息主要是貸款平臺進行,我們不會干涉。如果這個學生不是在同一家平臺申請貸款,或許還發現不了自己的信息被盜用的情況。”上述商戶表示。不過這種情況發生的幾率很低。
據河南電視臺報道,小鄭利用其曾當過班長的優勢,編造借口獲得了班上近三十位同學的個人信息和家庭信息,并順利從平臺上獲得貸款。
小鄭的一位室友是其中被負債最多的,高達11萬元。但其室友表示,網絡上和他有關的不少借款,其簽字和照片都不是本人,但最后都被成功受理。
“不是本人借款都能通過,這顯然是平臺審核風控不嚴。”一位校園貸款平臺相關業務人士對記者表示。
有校園貸款平臺人士表示,如果希望獲得分期貸款購買商品,除在線上填寫包括個人學籍、家庭聯系電話等信息之外,還會安排校園代理人員登門確認身份,確認是否具備還款能力等,能比較有效地防范學生信息被盜用的風險。
不過,也有部分貸款平臺主要依靠線上途徑完成授信,在填寫多項個人信息資料后,主要通過遠程視頻等途徑確認信息。或者平臺審核人員與借款人勾結,冒用他人信息騙取貸款。“純線上的業務不是特別好做。”一位平臺人士坦承。
也有行業人士介紹,部分機構或個人利用掌握學生信息的優勢,在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以其名義貸款的情況也偶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