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 題:京津冀“三鏈并進”打造協同創新“一盤棋”
新華社記者宗煥平、李崢巍、陽娜
協同創新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環節,記者近期走訪京津冀三地發現,創新鏈、產業鏈、園區鏈正成為強有力的“三大鏈條”,拉緊、筑起京津冀協同創新的“一盤棋”,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全速前行。
打通創新鏈:首都技術解區域難題
京津冀協同創新,北京不僅拿出了優勢科技創新資源,更是將“首都協同創新思維與機制”在區域推廣,做大做強創新“一盤棋”。
2014年,在北京市科委、海淀區的推動下,中科院、北大、清華、中科大等14家科研院所和商飛、濰柴等100多家行業龍頭企業聯合成立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研究院的成立,就是要化解長期以來存在的“科研、應用兩張皮”的窘境。
這個民辦非企業性質的公益法人,組建了18個協同創新中心,每個中心通過共同出資設立協同創新基金,以市場化機制配置資源,促進成果轉化率達到75%以上。
研究院的協同機制解決了區域的大問題。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院長王茤祥說,河北是工業大省,節能減排是企業升級改造的迫切需求。協同創新研究院成立不久,便促進首都“相變儲能材料研發與產業化項目”整體落地河北邯鄲,發揮節能減排作用。
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說,協同創新研究院就是讓院校的“科研基因”與企業的“市場基因”匹配,實現從院校到企業再到產業鏈的目標一致、責任共擔、利益共享、行動同步的協同創新機制。
據了解,北京市科委正推動成立由三地政府引導、市場力量主導的京津冀協同創新研究院,將北京模式推廣到三地。
布局產業鏈:優勢互補打造“云端”產業
發展水平不均衡、產業難以協同,一直是京津冀協作的一個主要障礙。北京市經信委主任張伯旭說,借助新一輪科技革命以及全球戰略新興產業崛起之勢,京津冀三地主動出擊,探索協同布局優勢互補的“高精尖”產業集群。
記者在河北張家口張北縣看到,一期建設用地3100多畝的云計算基地正加速建設。國內領先的云計算企業“阿里云”計劃未來3到5年,將其北方區業務結算中心逐步移到張北基地,產生不低于300億元的直接營業收入。
在京津冀區域版圖上,一條“大數據產業走廊”躍然紙上。記者粗略計算,僅張北、廊坊、承德等地承接的大數據產業投資規模將近1000億元,不僅帶來了阿里巴巴、優步等互聯網企業的服務器、存儲、數據處理、研發等產業鏈,未來還將推動京津冀成為亞洲領先的大數據產業聚集區。
同時,北京還推動優勢的“互聯網+”創新資源對接津冀,帶動區域傳統制造業升級。
因為京津雙城的便利交通以及天津既有的完備產業鏈,北京樂視與天津飛鴿自行車“一拍即合”,雙方在天津成立合資公司。兩者合作打造的超級自行車,在去年“雙十一”期間8分鐘時間賣出了1111輛。
樂視超級自行車項目負責人李大龍說,雙方合作將樂視積累的移動互聯技術帶入自行車制造及銷售環節,改造生產工藝、降低銷售成本,顯著提升了利潤水平。
延伸園區鏈:培育三地雙創“大生態”
借助三地科技園區協作機制,北京主動向津冀地區延伸“雙創”生態系統,連接創新鏈和產業鏈,孕育多點開花的“雙創”熱情。
2014年5月,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開園,率先將中關村海淀園的創業孵化器帶入當地,已經吸引21家企業入孵、8家正式運營。而天津市東麗區引入中關村創業大街運營方清控科創,聯合打造的中小企業孵化器面積已經拓展到2.6萬平米,在孵企業180家。
中關村創業導師秦君告訴記者,近年來中關村涌現的這類創新型園區不同于以往的拿空間、引企業、要產值,而是注重培養本地的“創業生態環境”和“創新引力”,這恰恰是津冀需要提升的地方。
清控科創計劃將全國“雙創”服務地標“中關村創業大街”上的服務、政策系統復制到天津,將旗下的優客工場、小樣社區、Binggo咖啡等先進的創新創業服務產品引入當地,深度服務當地“創客”。
實際上,中關村正加速推動更多主體、更多形式的新型孵化資源落地津冀,如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匯聚了北大創業訓練營、創客總部、亞杰商會等中關村創業服務業主體,圍繞大數據等領域協同創新;京津中關村科技新城全面啟動建設,打造圍繞環保產業的“水上硅谷”;中關村與石家莊正定建設集成電路產業基地,將中關村產業研發與石家莊的產業鏈對接。
統計顯示,目前有1500多家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地區設立分支機構或研發中心,在交通一體化、生態環保、產業轉移等方面實施了一批新技術示范應用項目,三地協同創新加速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