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3月22日電 題:從“搭便車”到“創新路”——東莞轉型升級實現“華麗轉身”
新華社記者彭勇、雷敏、詹奕嘉
“東莞塞車、全球缺貨”——加工貿易業界曾有這樣的說法。
在全球制造業上一輪轉移浪潮中,東莞憑借毗鄰香港、勞動力及土地成本低等優勢,成為聞名中外的“世界工廠”。
如今,東莞毅然轉向“創新路”,盤活存量、引入增量、深化改革,不斷激發新活力、打造新業態、釋放新紅利,書寫“中國制造”轉型升級新詩篇。
存量調整 激發新活力
近年來,嚴重依賴外向型經濟的東莞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不愿坐以待斃的東莞企業家們,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調整存量,讓傳統制造業激發出新活力。
“給別的品牌做代工掙的只是小錢,而且十分被動,沒有發言權。”易事特集團董事長何思模說,企業一邊貼牌生產、一邊打造自主品牌,一邊專注電源產品、一邊研發新型光伏發電站裂變系統,如今已擁有全資或控股子公司近50家,在全球設立268個客戶中心,產品出口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越來越多的東莞加工貿易企業像易事特一樣創立自主品牌,努力打破對境外市場的依賴。
東莞市商務局黨組書記陳仲球告訴記者,東莞7000多家來料加工企業中,超過5000家已轉為法人企業,轉型企業中有65%新開展內銷業務、18.5%收購或創建自主品牌。
致力于轉型發展、二次創業,東莞傳統產業正在發生革命性變化。
廣東步步高集團成立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主攻智能手機和高端影音設備。2015年,歐珀智能手機總銷量接近5000萬臺,以3.8%的市場份額成為全球第八大手機廠商。
“2008年之前東莞沒有一家企業年主營收入超百億元,被稱作‘滿天星斗、不見明月’。”東莞市經信局總經濟師張宇晴說,通過實施百億元企業培育工程,東莞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的企業已有12家。
引入增量 締造新業態
智能家具、視覺篩選、數控切割……記者在東莞市大嶺山鎮華科城博創園看到,曾經的富士施樂工廠車間和員工宿舍,已被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改造成嶄新的創業孵化器載體,短短半年就有36家新型企業入駐,其中有6個博士團隊。
這所工業技術研究院由東莞市政府、廣東省科技廳和華中科技大學共建。工研院常務副院長張國軍說,他們致力于打造孵化器,希望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引航員”。
為引入外來增量,缺乏高校和人才的東莞這幾年主動“傍科技大款”,去各地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引進創新資源,涌現出27家新型研發機構,并以企業為主體引進26個省級創新團隊。
“十二五”期間,東莞經濟新業態蓬勃發展,京東、阿里巴巴、1號店等電商龍頭企業相繼落戶,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和支撐作用日益突出。據當地商務部門估算,2015年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達3390億元,超過廣東省總量十分之一。
“北大的光電、華科的智能制造、中科院的云計算等,在技術上都相當前沿,足以為當地產業在新時期占據競爭優勢奠定基礎。”張國軍說。
深化改革 釋放新紅利
除加大創新力度外,東莞進一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打破束縛社會創造力的條條框框,用深化改革釋放新紅利。
2014年,松山湖紅杉生物有限公司體外診斷試劑原料研發生產項目從取得土地到開始動工,整個審批時間僅用了43天。由于搶抓施工黃金期,公司節省資金成本上百萬元。
據東莞市委政研室主任葉淦奎介紹,為改變以前一些部門審批手續辦理難、耗時長、且交叉進行的問題,東莞實施項目投資建設直接落地改革,將多項程序變串聯為并聯,使整體審批時間減少至少3個月。
2015年,東莞實施企業登記注冊“一網通”改革,企業取得工商營業執照后登記注冊的業務均可在網上一站式、全流程、無紙化辦理,實現“零跑動”。東莞還試行企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企業投資項目實行網上備案后,資料齊全的2天內可以完成立項。
改革效果立竿見影。這一年,經東莞市發改系統完成固定資產計劃總投資約1723.11億元,同比增長約21%,為下一步促進投資發展積蓄了后勁。
東莞市委書記徐建華說,東莞將繼續圍繞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完善創新驅動發展體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重點工作,力爭使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