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變化、氣象服務與每個人生活息息相關,也對農業、交通、能源等國民經濟許多行業有著重大影響。隨著城市霧霾的日益嚴重,空氣治理和氣候監測預警更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全國兩會期間,在人民日報社《兩會e客廳》錄制現場,中國氣象局局長、黨組書記鄭國光就如何推進氣象改革和現代化,為國計民生提供有力氣象保障發表了見解。
記者:“十三五”期間,如何進一步提升氣象預報準確率和服務水平?
鄭國光: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到2020年全國將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十三五”期間,我們要大力推進氣象現代化,發展智慧氣象,提供精細化的氣象服務,滿足社會需求。智慧氣象的含義就是更加精細化,比如說目前我們預報的產品更多的還是24小時的預報,預報分辨率現在是10公里到20公里,分辨率不高。未來將以每小時為時間段,滾動預報,預報分辨率要達到公里級,讓預報在時間上、空間上更精細。智慧氣象還要實現人在哪里,氣象信息、氣象預報就跟到哪里,即根據公眾的需要提供個性化的氣象預報服務。
記者:現在大家都對霾問題非常關注,現在氣象部門是怎么樣開展對霾的預測預警的?
鄭國光:霾是一個氣象現象。在過去的60多年時間里,全球氣象部門加強了對霾的監測、預報、評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立了霾觀測網,特別是從上個世紀末和環境保護部門合作,做空氣質量的預報;空氣質量的預報也是基于人類活動排放的影響。近年來,霾重污染天氣受到了社會公眾的關注,氣象部門和環保部門加強了合作。
一是要加強監測,環保部門最近也增加了不少對PM2.5、PM10的觀測。二是要繼續改進霾的數值預報系統,通過數值預報系統來精確地預報霾污染天氣。當霾重污染天氣達到一定程度,那就要聯合發重污染天氣的預警,像去年冬天,我們和環保部門發了霾的重污染天氣紅色預警,氣象部門做的就是和環保部門合作,加強監測和預報,然后在判斷達到一定的污染程度時進行預警,同時要加強對社會公眾的科普宣傳,正確認識霾形成的機制,來動員社會能夠參與到保護環境行動當中去,來共同降低霾的發生率。
記者:現在對霾的預警方面,全國的標準統一了嗎?
鄭國光:氣象部門是一個全國管理的體制,最大的優勢就是統一標準、統一規范,同時我們的建設是統一規劃。隨著社會的關注,我們會和環保部門一起合作建設全國一體的有關霾重污染天氣標準,比如最近京津冀的重污染天氣預警標準就在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