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斯會
傳言了近兩年的跨境電商稅制改革終于浮出水面。近日,財政部等部委發布通知稱,將于4月8日起實施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并同步調整行郵稅政策。
新政落地后對跨境電商企業到底有何影響呢,為此《證券日報》記者分別采訪了洋碼頭、網易考拉以及波羅蜜全球購等具有代表性的跨境電商公司。
從記者了解的情況來看,新政實施后,跨境電商的價格將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雖然現在各大跨境電商還沒有拿出具體的價格方案。有業內資深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跨境電商漲價幅度與公司成本控制有關,在成本增長的基礎上每個不同品類會增加不同的價格。具體來看,黑糖、紙尿褲、奶粉、保健品、輕奢服裝這些類目漲價成本是增值稅7折也即11.9%,而化妝品等類目在增值稅的基礎上還需繳納消費稅,也即漲價幅度為32.9%”。
此外,某跨境電商的工作人員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在提價之前各大跨境電商可能會采取一定的促銷手段。而記者從上述網站看到,部分跨境電商的促銷活動已經展開。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稅制會對整個行業帶來何種影響上,多數跨境電商相關負責人均認為,新稅制有助于淘汰小的跨境電商,長期來看對行業是利好。
新稅制將致產品漲價
近日,財政部等部門發布公告,將于4月8日起事實跨境電子商務零售(企業對消費者,及B2C)進口稅收政策。
具體來看,此次新稅制取消了此前50元以下的免征額度,并對個人年度交易限值進行了規定,個人限額月度/單次2000元,年度為20000元;并對之前分別為10%、20%、30%、50%的四檔行郵稅率,調整為分別為15%、30%、60%的三檔行郵稅率。
洋碼頭CEO曾碧波表示,新政最大的變化就是取消了按照行郵稅征收的50元以下免稅額度,這讓行業目前主流通過保稅區清關的模式在稅收上的優勢不再具備。“此次行郵稅的調整,對于依賴保稅的跨境電商短期內影響比較明顯。這種模式下,低客單價爆款規模化運作的模式會在短期面臨價格上漲壓力。而其用戶又是對價格比較敏感的客群”。
波羅蜜全球購創始人兼CEO張振棟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消費者角度來說,新政之后部分商品的到手價格可能會變高,但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會變得更貴,比如合理自用的個人包裹,仍然存在50元免征額度;其次合理征稅,嚴格按照貨物進行監管之后,也幫助消費者堵住了很多原來管理松懈的漏洞。
網易考拉相關負責人則認為,稅改后雖然部分商品的稅率較之前有所上升,但整體上調幅度有限。“同時需要看到的是,美妝、護膚品等商品的類目稅率也有所下降。整體來看,依然較傳統貿易進口模式存在稅率上的優惠”。
至于商品價格是否會調整,網易考拉稱,非自營平臺,公司本身雖然不直接銷售商品,但入駐平臺的商家仍然需要直接承擔稅改帶來的成本變化,也就是說平臺無法掌控商家對價格的調整。相比之下,自營模式擁有自主定價權,可以通過整體協調供應鏈及倉儲、物流、運營的各個環節,根據市場環境和競爭節點調整定價策略。
有助于跨境電商優勝劣汰
盡管稅收較調整之前會有所增長,但跨境電商相關負責人仍認為,新稅制將有利于行業長期發展,洋碼頭CEO曾碧波坦言,“過去,跨境電商行業曾被一般貿易說成是一個基于偷稅漏稅的灰色產業,而跨境電商稅制新政的實施將引導行業‘由亂而治’,進入規范化、機制化、規模化的高速發展軌道,這是行業步入成熟期的標志,產業資本可以放心、大膽大規模進入,對行業的中長期發展絕對利好。”
具體來看,從行業競爭的層面,完全依賴于保稅備貨模式的電商會面臨一定的挑戰和考驗期,商品補貼、促銷模式及選品機制可能需要進行3個月至6個月的升級和迭代,進行供應鏈體系的重新梳理。曾碧波表示,無法及時做出調整的可能會面臨巨大的成長壓力,過于依賴資本的也可能會被淘汰。
可以作證的是,跨境電商圈正在悄悄發生變化,有消息稱,蜜淘或被相關公司收購,而這僅僅是跨境電商江湖的個例,可以想象的是隨著跨境稅法新政策實施后,后續將會有越來越多跨境電商被收購的消息傳出。
從跨境電商本身來說,新政代表國家終于承認跨境電商的合法地位,規范了跨境電商作為一個商業行當,如何依法納稅的問題。張振棟告訴記者,在跨境電商中,存在兩種,一種是一直在利用政策傾斜,做短期生意,就是賺政策空間利潤的公司,對這種公司來說,新政一定是當頭一棒。但是更多的跨境電商,是在響應國家的號召,是在用正常的商業思維和邏輯運轉。
網易考拉相關負責人則表示,跨境電商的海外直郵模式,由于需要通過海關的“三單合一”,因此同樣在此次稅改的范疇之內。而對于大型自營跨境電商而言,由于采購規模較大,有實力與供應商及海外物流倉儲服務上共同推動定制化的解決方案出臺,從而通過降低成本對沖部分商品在稅改后帶來的成本上漲。
對于跨境電商行業未來的發展,市場的趨勢已經給出了答案,自營模式備受關注和歡迎。“政策調整是對行業的規范,對行業的長期穩定發展有積極推動作用,對整個跨境電商行業的長遠發展來講,具有積極的意義”。上述網易考拉相關負責人補充道。《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