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昌4月1日電(蘇路程)農耕時節,江西省瑞金市73歲農民蘇樂清卻有點煩心。他家有六畝多農田,但子女都在外面工作。眼看春耕就要開始,他犯愁今年要不要繼續種田,誰能幫他種糧。
江西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是全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和供應基地,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間斷輸出商品糧的兩個省份之一。
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加快和城鎮化發展,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現象日趨明顯。在糧食生產大省江西,不少像蘇樂清這樣的農村家庭面臨未來“誰來種糧”的問題。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在2015年江西省城鄉人口結構中,城鎮人口2356.78萬人,鄉村人口2208.85萬人。而截至當年二季度末,江西省農村在外從業勞動力人數為816.5萬人,同比增加11.8萬人,增長1.5%。
“我老了,身體也不好,干不動農活了。孩子想在城市定居,也不懂種田。”望著長滿青草的農田,蘇樂清眼神黯淡并嘆息道,這些都是良田,以后不知道會不會被拋荒。
對于此種現象,江西官方表示將大力實施藏糧于地和藏糧于技戰略,堅決守住4600萬畝耕地紅線,鞏固糧食主產區地位。此外,江西還在研究對策破解“誰來種糧”的困境。
“加快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適度經營,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和支持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發展壯大,并使其逐步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江西省農業廳副巡視員萬秋根如是告訴中新網記者。
江西省安義縣鼎湖鄉農民凌繼河就是萬秋根所說的種糧大戶。因連續五年給農民發高額年終獎,凌繼河引來社會廣泛關注。
2009年,他棄商從農,在老家承包1.8萬畝農田,用工業化方式管理稻田,將稻田分成十幾個分區,采用全機械化作業,每個分區均聘請農民管理。
江西省農業廳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江西全省流轉農戶承包土地1069萬畝,流轉率達33.7%,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全省農民合作社達4.17萬家,家庭農場達2.59萬家,新型職業農民達5.8萬人。
如今,他不但打造了一批新型職業農民,農田也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和管理科學化。今年,凌繼河推出為周邊農戶提供農資購買、農機使用、稻谷烘干等“土地托管”社會化服務,幫其他種糧大戶和不愿離開土地的散戶經營田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