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豬肉是火得不能再火了,肉價的持續上漲已經讓很多人不淡定了,但是清明節前夕,雙匯的年報一披露,2015年凈賺42.6億,雖然在營收下降,但是利潤卻不降反升,進口美國豬肉給雙匯帶來的好處又一次讓很多肉制品屠宰加工企業眼紅了;4月2日《證券時報》的一篇報道《雙匯總裁:豬價將很快下降、降一半才合理》,簡直就是把雙匯推到了風口浪尖。
首先是行業內的各大媒體的微信公眾號,對雙匯的分析文章引起了養豬人的共鳴,點擊量一夜之間都在三、四萬以上,也有個別自媒體的個人微信號,認為雙匯只是說出了很多中國人都不愿意接受的事實而已。其實,大家都沒有錯,只是代表的群體不一樣,站在了不同的角度看待這件事,所以才會引起了對不同觀點的爭論,但市場的競爭如同大自然的生存法則一樣,優勝劣汰,無論是養豬人,還是養殖企業,生存下去才是王道。
小編也針對大家熱議的觀點說說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大家爭議的焦點一:雙匯作為大型的肉制品企業,不扶持國內的養殖戶,卻大量進口美國豬肉,沒有一點企業的責任感和愛國心!小編要說的是,作為企業,首先得生存,它是盈利機構,不是慈善家,站在任何一個企業的角度是沒有錯的,作為一家大型企業,他有成千上萬的員工要養活,如果企業不盈利,又讓他拿什么去愛國,愛民呢?光嘴上說是不行的,關鍵時刻得有真材實料才行啊!
美國2014年受豬流行性腹瀉的影響,生豬供應大幅減少,價格也隨之大幅上漲,2015年,疫情受到控制,生豬供應恢復,而此時飼料原料的價格還一路下跌,此時雙匯進口美國豬肉,是出于對成本的考慮,抓住了商機,試問哪一個企業在看到商機的時候,不會去考慮進口物美價廉的原料來降低成本,從而增加利潤呢?從生存法則上講,這一點企業沒有錯。
其次,假設如果這個企業被報道,為了愛國,支持國貨,寧可不盈利,也不進口美國豬肉,大家又會怎么看?這不是傻嗎?活都活不下去了,還死扛?有沒有考慮過企業的員工?這一回,大家的輿論該變成企業對員工不負責了!再說了,愛國的方式千千萬,這樣魚死網破的愛國方式真的可取嗎?企業有錢了,可以學習陳光標的方式做公益,還可以支援邊疆和貧困山區,這些公益報道,雙匯還是有很多的,光用一個進口美國豬肉說他不愛國或許還是有些牽強。
爭議焦點二:雙匯認為現在的豬肉價格不合理,但很多養豬人認為虧損的時候大家都不說話,豬價剛剛高一些,大家就都開始輿論紛飛了!大家都知道大概三年一個“豬周期”,每個周期都有相當一部分養豬人承受不了虧損而退出,這就是市場正常的波動,剛剛經歷的這個豬周期有點不平凡,因為它的周期較長,虧損也可能較之前大,能繁母豬數量和生豬存欄量都是連續30個月下降了,雖然是十幾年來的歷史低點,但是也可以看出,現在信息流通的便捷性,也讓養殖戶逐漸趨于理性,市場的波動加之政策的變化,大家補欄不像以前那么盲目了,所以有了這一次較長的虧損。
確實從2013年挺過來的養殖戶很不容易,也都希望現在持續高漲的豬價可以再長一些,再漲一些,但是很多年走過來的養殖戶都明白,市場本就是一個跌宕起伏的過程,我們應該做好的就是怎么能夠以最低的成本養好豬!都說美國的豬肉便宜,養豬成本低,且不說,美國規模化的養殖廠多,機械化程度高,飼料成本也低,所以養殖成本低。而我國,有我們的國情,雖然近些年已經涌現出了一大波類似溫氏、雛鷹等大型的養殖企業,其中也不乏養殖水平可以趕超美國的,但是據小編了解,中小養殖戶仍然占三分之一的比例,養殖業曾解決了幾千萬人的就業問題,近兩年已經有五百萬的養殖戶退出了,國家不得不面對大量養殖戶退出帶來的閑散勞動力就業的問題,甚至是生存的問題,因為養豬曾是很多最最基層的勞動力賴以生存的基礎。
豬價高與低,養殖戶的進退都不是大家任何一個人說了算的,遵循市場規律,想辦法提高現有養殖戶的盈利水平,這才是我們現在真正要解決的問題。
爭議焦點三:美國的豬肉安全,中國的豬肉不安全!首先這個爭議,小編已經覺得很不合理了,無論美國和中國也沒有絕對的安全和不安全,但確實美國的瘦肉精允許合理規范使用,但到了中國,為了利益,很多養殖戶還是會鉆法律的空子,超量使用,違規使用,所以在中國,干脆只能先禁止使用。
那為什么在中國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而且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已經越發讓人擔心呢?這不得不說到誠信問題,一個嚴肅而沉重的話題!不光是食品行業,各行各業,中國都體現出了道德缺失、誠信缺失的病態,這確實是一個國家應該考慮的問題,全國人民的素質、最基本的誠信都哪里去了?除了誠信問題,我國的監管問題,為什么說大型企業的食品還是比較放心的,因為企業大,監管機構隨時去查,記錄、信息完整,一旦有問題,后果是企業無法承擔的。而一些小散戶,本身文化水平低下,認識不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小編曾經問過一個養殖戶,你養的豬加那么多的抗生素,你敢吃嗎?他說,只要別人敢吃,我就敢吃。而這部分人群,往往是監管的盲區,我們不知道流入市場的每塊豬肉,來自哪里,安全不安全!
所以,小編認為,越來越多的散養戶退出,首先是社會發展的需求,也是食品安全的需求,這并不是說散戶就無路可去了,很多大型企業采取公司+農戶的合作方式,即使是中小養殖戶,只要不做違背良心和法律的事,仍然還是有路可走的!
爭議焦點四:大量進口豬肉,傷害的不僅是豬農的利益,還有上游飼料企業、獸藥疫苗企業,下游的食品加工企業,無一不受影響。小編想說的是,其實這都是之前發展太快,導致產能過剩,而現在急需面臨去產能的問題,飼料企業數量已經從2012年的10858家到現在的6772家,到2016年預計只有3000家;再者,即使沒有豬肉的進口,飼料原料的進口仍然會照舊,每個企業都會為了降低成本,采購更為物美價廉的原料,有助于降低成本,但是這就是一個度的把握,因為我國特有的國情,作為農業大國,各種農產品的進口都應該有一個量的規定,過量了就會影響到本地農民的利益,所以高粱、大麥、DDGS這些玉米替代品在經歷一段時間的無限制瘋狂進口后也被納入了自動進口許可管理,必須把握進口的量才能兼顧國產,所以國家的政策方針顯得尤為重要,否則就會出現類似玉米大豆的問題。
雙匯的一塊石頭,的確引起了不小的浪花,但小編認為,國家首先應該起主導作用,把握全局大方向,其次,讓市場更多的起調控的作用,回歸理性,回歸到消費者的需求上,這就是國家一直提的供給側改革。還有一點,雖然小編是媒體人士,這篇文章卻不是作為雙匯的說客來寫的,也希望廣大媒體,尤其專業媒體,不要站在任何一方的角度來單純評判一件事,要公正、客觀、理性地對待每一件事,正確的引導廣大讀者。
我們暫且不用再評價雙匯的對錯,作為企業和養殖戶,最應該干的一件事就是如何養好豬,如何生產出安全的食品,這才是對每一個中國人負責,對我們的子孫后代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