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5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商務部昨天下午發布數據,在多數食用農產品價格繼續回落的背景下,豬肉價格上周依然延續3月份以來的漲勢。中國生豬預警網數據也顯示,4月30日瘦肉型豬出欄均價為每公斤20.54元,比去年同期上漲49.5%,已突破歷史高點。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統計部負責人劉通表示,干批發這行以來,從來沒有遇上過這樣的高價。
劉通說:“整個4月份新發地白條豬的月均批發價格達到了12.27元/斤,以前某一日可能能夠達到這個價格,但是全月平均要達到這個價格,我從來沒有經歷過,也就是說價格確實是比較高的。”
各地政府紛紛出手調控
為了平抑豬肉價格,各地政府紛紛出手調控,甘肅、陜西、浙江等地相繼向市場投放儲備豬肉和生豬。北京市也決定從今天起,將連續2個月,每天定點在超市賣場投放5萬公斤政府儲備凍豬肉。以“北京市政府補貼豬肉”的方式,降低精瘦肉、五花肉等8個品種普通豬肉零售價格,每公斤降價5元,平均零售價綜合降幅約18%。此外,北京市還鼓勵9家生豬定點屠宰企業,增加屠宰數量。
北京市商務委員會儲備調控處處長楊世巍說:“生豬日均屠宰量18268頭,較調控前增加20%,恢復到2015年同期水平。市商務委每日定點投放5萬公斤市政府儲備凍豬肉,累計投放總量305萬公斤。”
市場對北京投放儲備肉預期不一
之前,多個省份因為儲備凍豬肉投放數量比較少,難以改變豬源偏緊的局面,效果不夠明顯。北京的投放行動,效果將如何,市場預期不一。經濟之聲記者高敏在北京西城區某菜市場采訪時,豬肉攤主們認為,對菜市場來說,價格影響應該不大。
一位豬肉攤主表示:“儲備肉在這市場上零售賣不了,我們這個市場只賣冷鮮肉,凍豬肉大伙不認。我覺得我們這兒影響不大,只有生豬的數量上去,才能影響。”
而北京新發地市場統計部負責人劉通看好這次儲備肉投放的作用。
劉通表示,肉價確實太高,政府對這個太高的肉價一定要采取調控手段了。如果超市的肉比較便宜的話,居民自然而然會進超市采購,緩解菜市場豬肉供應的緊張局面,對肉價上漲實際上會產生抑制作用。
專家:增加供給才能平抑價格
不管是在零售環節增加政府儲備凍豬肉,還是在上游加大屠宰數量,中國貿促會研究院研究員趙萍分析,要推動漲幅回落,必須增加供給。
趙萍認為,這次豬肉價格上漲是由于供不應求導致的,通過增加供應,緩解價格上漲的壓力。至少是在豬肉投放的這些超市,價格漲幅不會太大。
養殖戶瘋狂補欄引發擔憂
目前,養殖戶養一頭豬可以賺約1000元,幾乎“前所未有”的高利潤也刺激了養豬戶和社會資本大舉殺入“補欄、補欄、再補欄”的行列。包括牧原股份、溫氏股份等上市公司在內的生豬養殖企業,近期紛紛推出了再融資擴大養殖產能的計劃。
搜豬網數據顯示,小豬苗,也就是仔豬的價格近日大幅上漲,周均價已經漲到每公斤近63元,刷新歷史最高紀錄,比去年同期上漲了126%。而仔豬價格漲,說明瘋狂補欄者眾多。江蘇農委畜牧業處副處長孫宏進認為,這可能導致供大于需,進而進入下一輪豬價下跌周期。
孫宏進說,目前因為能繁母豬量下降,仔豬供應量減少,所以大量補欄會導致仔豬價格越來越高,無形中增加了養殖的成本,也增加了養殖效益的風險。
進口豬肉新貿易商陡增
與此同時,豬價高企之下的眾生相里,除了瘋狂補欄,還有大量涌入的進口豬肉,前3個月同比增加90%,進場做進口豬肉的新貿易商也陡增。最終導致的局面很可能是,進口豬肉到岸價接近國內價格,很難對國內豬價形成打壓,而大部分利潤也沒有進入貿易商口袋,而是留在了國外屠宰企業。一旦后期國內豬價下跌,對于這些新舊豬肉貿易商來說,風險也會大幅增加。
肉價十五年五次過山車
“生豬價格上漲——母豬存欄量增加——生豬供應量增加——生豬價格下跌——大量母豬淘汰——生豬供應量減少——生豬價格上漲……”這是我國生豬養殖行業一直難以跳出的周期性規律。梳理最近15年的豬價變化,大致有5個“豬周期”,基本是按照3年至4年一個周期運行。波峰分別出現在2001、2004、2008、2011年和今年。“豬周期”怎么破?
規模化養殖仍然不能打破豬周期
有觀點認為,家庭散養等小規模生產,容易造成“行情好時一哄而上、行情差時一哄而下”。而當規模化養殖占到市場的80%以上,“豬周期”振幅就會趨于平穩。因此,這些年我國一直在提高規模化養殖的比例。但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這并沒有完全奏效。
李國祥:“現在,一家一戶養一頭豬的情況,在我國已經越來越少,有的地方禁止一家一戶養一頭豬。50頭以上規模養殖已經占總量的50%以上,現在商品豬肉基本是規模養殖提供。過去以為小規模養殖戶,變成大規模養殖,就能夠把市場穩定了,實際是片面的。規模化飼養,確實有助于克服市場的周期性波動,但不是必然的。”
豬肉生產供求不對接是主因
豬價仍然暴漲暴跌,問題出在哪呢?
李國祥說,從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目前我國豬肉生產的供求不對接,是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國外的畜牧業發展相對比較穩定,最主要的原因是屠宰加工企業和生產者簽訂了比較緊密的合同訂單,按需求生產。”
豬肉行業亟待產業供給側改革
因此,中國肉類協會給出的答案是——推進產業供給側改革。報告認為:中國豬產業大而不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產業鏈各環節、各主體之間不夠協調,沒有形成合力。豬肉市場緊缺時,屠宰廠爭搶豬源,養殖者抬級抬價;豬肉市場過剩時,養殖者急于出欄,屠宰廠又壓級壓價。在這一背景下,不僅豬價暴漲暴跌,豬肉產品品質提升也缺乏產業供應鏈的基礎保障。因此,中國肉類協會給豬肉產業供給側改革開出的藥方就是:加強生豬養殖、屠宰、經營等各環節之間的協調,杜絕內耗。
就在不久前,農業部印發了《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年)》,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李國祥說,產業鏈的緊密聯系,必須要建立起來。農業部發布的《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年)》已經指出,未來屠宰企業要跟產區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