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2.3%,CPI連續3個月保持2.3%的漲幅。此數據一發布,立刻引來不少專家及市場人士的分析及解讀。其實,關注CPI的不僅僅是國內,不少外國媒體也紛紛發聲,只不過它們更多的將注意力集中在了中國豬肉價格上。中國市場豬肉漲價,為何驚動國際市場?
與國際市場聯系緊密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日前稱,在豬肉供給和需求方面,中國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美國《華盛頓郵報》指出,中國從國外進口豬肉,并同時進口飼料以擴大本國豬肉產業,這使得中國的豬肉需求與國際市場連接在了一起。
當前,中國豬肉的進口量正處于增長階段。農業部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豬肉進口量達28.6萬噸,同比增長90.3%;而2015年全年,豬肉進口量為77.8萬噸,同比增長37.8%。
“豬肉進口的增長主要是因為目前我國豬肉市場供不應求的現狀,我國的豬肉需求長期處于穩定增長的態勢,但現階段供給則有所不足,從國際市場進口豬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供不應求的狀態。”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研究院研究員趙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相比中國對于進口的需求,國際市場向中國出口豬肉的需求則顯得更為強烈。業內人士指出,國際上大多數國家生豬供應處于偏寬松的狀態,豬肉價格水平不高,無論歐洲國家還是美國或加拿大,他們都希望通過打開中國市場來消耗自家的過剩豬肉產量并提高國內生豬養殖的利潤。此前,美國、加拿大豬肉存在瘦肉精問題,通過多方努力,積極配合中國瘦肉精的檢疫條款,才得以獲得向中國出口的許可。
日前,路透社報道稱,中國豬肉進口的增長將有利于美國、德國和巴西等主要出口國的農戶。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指出,歐洲是全球最大的豬肉出口地,對中國豬肉出口量的增加對歐洲國家來說無異于一場及時雨。
趙萍指出,中國豬肉價格的變動與國際市場有著密切的關系,特別是當中國豬肉價格處于相對高位時,國際市場對中國出口豬肉的數量就會有所增長。而這不僅可以讓出口國的企業盈利,更將使得其生豬的養殖、加工整個產業鏈受益,這些國家的就業、經濟也都會分享到這一好處。
“身價”漲幅在可控范圍
豬肉進口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豬肉價格上漲,但僅靠進口并不能完全解決中國豬肉價格上漲的問題。專家指出,中國的豬肉消費更多的還是依靠國內的豬肉生產,這在數據上可以得到證實:一季度,我國豬肉產量為1466萬噸,而同期的進口量僅為國內產量的2%左右。因此,中國豬肉價格的上漲問題還得通過增加國內供給來解決。
事實上,我國已經開始在這方面采取積極措施。商務部數據顯示,去年12月以來,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分7批向市場出庫投放了12.2萬噸中央儲備凍豬肉;另外,北京、浙江、陜西等12個省份也陸續投放了地方儲備豬肉近3萬噸。
與此同時,我國生豬市場的供給狀況正在好轉。中國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增勇指出,從目前整個生產情況來看,養殖戶補欄積極性比較高,也就是說從三季度開始,生豬出欄有望恢復性增長,四季度開始,受生豬出欄恢復性上漲影響,生豬價格有望出現一個小幅下降。
“隨著市場供應的增加以及豬肉消費淡季的到來,國內豬肉市場將會趨于供求平衡,豬價上漲幅度將處于可控范圍,年內豬價或見高走低。”趙萍說,未來,為了提高我國豬肉市場供給的穩定性,還應該進一步提高我國生豬養殖的組織化程度,并提供更加高效的豬肉價格信息平臺。
整體物價“步調”趨平穩
隨著豬肉價格趨于穩定并有所回落,我國對于國際市場豬肉的需求也將會進入平穩區間。“豬肉價格上漲對我國CPI有很大影響,而隨著豬肉價格達到高位后走向回落,CPI繼續上漲的動力將會小很多。此外,對CPI影響較大的蔬菜價格已經開始下降,同時非食品價格中的工業消費品等價格的上漲動力也不足。”趙萍說,總體上看,物價繼續上漲的空間已經不大,未來走勢也將會保持平穩,完成全年3%左右的調控目標問題不大。
這也將進一步打消外界對于中國經濟滯脹的擔憂。相關人士指出,說中國滯脹本身就是杞人憂天,因為僅通脹這一條就不符合。我國目前的通脹壓力并不大:一方面,當前大宗商品價格并不存在大幅上漲的基礎,因此輸入型通脹發生的可能性較小;另一方面,我國經濟仍面臨著下行壓力,市場需求相對較弱,所以需求拉動型通脹也不太可能在當前的中國發生;此外,我們一季度GDP同比6.7%的增速及一季度末4.04%的失業率在全球范圍內都屬于優異的表現,這些都說明中國并不存在滯脹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