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華盛頓5月12日電 (記者 張蔚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摩根大通、高盛等國際機構與公司近期普遍調高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認為經濟企穩為下一步改革贏得了時間。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的多位美國中國問題專家表示,中國仍面臨嚴峻轉型挑戰,需推進結構性改革,促進服務業和消費增長,正在實施的“十三五”規劃將為與美國和其他貿易伙伴的合作帶來“雙贏”。
中國提出了“十三五”時期經濟年均增長保持在6.5%以上的目標,今年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經濟回暖跡象明顯。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美國財政部原駐華經濟與金融特使杜大偉向中新社記者表示,通過適度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中國經濟增長率有望維持在6.5%甚至更高,為改革贏得時間,但外界對中國經濟仍有一定擔憂甚至悲觀情緒。好消息是服務業和消費占GDP的比重在增長,中國應落實“十三五”規劃中推進結構性改革的內容,從投資驅動型向消費驅動型經濟過渡,其中的“優先項”應是發展更加開放、競爭的服務業、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等。
IMF第一副總裁利普頓曾預計,中國經濟未來不會急劇減速,IMF鼓勵中國經濟“再平衡”,增加家庭收入,鼓勵居民消費,支持服務業發展,這將為中國經濟提供引擎,從長遠看對中國的貿易合作伙伴也有利。
美國圣托馬斯大學中國問題專家喬恩·泰勒向中新社記者表示,中國經濟的最大挑戰表現在五方面:創造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模式、保持房地產市場穩定、保持匯率穩定、推進企業部門去杠桿、重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風險。目前企業高杠桿問題尤受關注,對中國經濟長遠發展至關重要。
他就正在醞釀中的“債轉股”政策表示,政策應有助于中國推動國企改革,優化銀行資產結構,穩定金融市場。他與杜大偉都認為,“債轉股”并非解決債務問題的一劑“萬靈藥”。
泰勒說,未來政策實施應保持謹慎,尤應注意控制范圍和規模,防止不良貸款置換股權后反而在將來增加不良資產水平。
美國巴克內爾大學中國研究所所長朱志群向中新社記者說,規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注重發展質量,這為中國與包括美國在內的貿易伙伴擴大經濟和金融合作帶來新機遇,有利于共同推動全球和區域經濟發展合作。
朱志群和泰勒都認為,中國對外投資正從側重非洲拉美等地向發達經濟體轉移,中國決定大力支持企業擴大對外投資,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物流鏈,建設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產基地及合作園區,這對美國來說是好消息。
根據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發布的報告,去年中國在美投資總額逾150億美元,破歷史記錄,2016年中國在美投資有望翻番。對美投資迅速增長將不僅促進美國本土經濟活動,也有助于推動美國對華出口,創造更多就業。
中美合作的一大機遇是“創新”,中國迫切希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為拉動經濟的主要引擎。國際大學創新聯盟美洲理事長肖水根表示,美國創新能力強,有先進技術和經驗,國際大學創新聯盟正利用國內資金在美國實現孵化,推動項目到中國落地,這有利于中國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完善。他還建議更多中國投資者在美國成立創新中心,加速以產品為導向的研究,從而加速中國創新人才培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