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6月13日電 (邱宇)13日在北京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要解決公共服務落差過大的“短板”。
這份報告全稱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2015-2016)》,由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組織編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報告稱,京津冀三地公共服務落差較大。以高等教育資源為例,北京地區的“211”高校數量超過全國總量的1/5,遠高于天津、河北;北京普通高校生師比結構最優,而河北普通高校生師比、在校研究生數等指標均不及全國平均水平。
在公共醫療方面,京津冀三地每百萬人口擁有三級醫院個數分別為3.2個、2.9個和0.9個,每千人常住人口職業醫師數分別為3.7人、2.2人和2.1人,每千人擁有床位數分別為5張、4.1張和3.5張。和京津相比,河北省在優質醫療資源方面非常緊張。
在社會福利方面,北京、天津、河北的城鄉居民人均基礎養老金分別為430元/月、200元/月和55元/月,由于存在較大的社會保障標準差異,三地間的社會保障目前還無法流轉。出于相似的原因,三地間亦很難建立統一的醫療、生育、養老、失業等各類社會保險結算平臺。
為了彌補這一“短板”,報告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拓展區域優質公共服務資源發展空間,支撐非首都職能疏解。
比如,重點沿京津、京保石、京唐秦等主要發展軸線,以及擬建設的集中承載地和微中心,盡量形成與首都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類似的發展環境,支撐北京人口與非首都職能疏解。
第二,結合非首都功能疏解,創新區域公共服務對接合作制度。建議以北京公共服務資源為主導,通過辦分校、辦分院、合作共建、委托管理等創新模式,建設跨區域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合作載體。
第三, 轉變理念,形成“政府保基本,市場唱主角”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不斷加強三地政策標準對接。首先,強化政府在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方面的保障作用。其次,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公共服務領域投資運營。建立京津冀地區政府與市場共同參與的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靈活性和多元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