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連續21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10年成為全球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今年以來,針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救濟調查更如疾風驟雨般到來,平均每月超過10起,差不多三天一起。
為什么針對中國的貿易救濟調查愈發頻繁?又是哪些國家在利用貿易保護措施屢屢向中國產品“出手”?
美國、印度出手最多
統計顯示,上半年,我國出口產品遭遇了來自17個國家(地區)發起的65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同比上升66.67%,涉案金額85.44億美元,同比上升156%。而去年同期,只有37起,涉案金額35億美元。僅僅半年,65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已超出去年全年總額。
進入7月份,針對中國的貿易救濟案大有不降反增的勢頭。
自7月1日土耳其對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后,先后有印度對華彩涂板發起反傾銷調查,美國商務部對原產于中國的不銹鋼板帶材作出補貼調查初裁,美國就中國對銻、鈷、銅、石墨、鉛、鎂、滑石、鉭和錫等9種原材料的出口關稅措施提起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的磋商請求,越南對中國彩涂鋼板發起保障措施調查,巴西對華高碳鋼絲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歐盟就中國對銻、鉻、鈷、銅、石墨、銦、鉛、鎂、滑石、鉭和錫等11種原材料的出口關稅和出口配額及相關管理措施提起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的磋商請求,美對華大型洗衣機作出反傾銷初裁。
從數據來看,又以遭受反傾銷調查為最多。
在上半年的65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中,反傾銷案件達46起,占比約70.8%。在2015年、2014年和2013年,反傾銷案在總案件數中的占比分別為73.5%、60%和69.4%,均高出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的案件。
以國別看,據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披露,上半年,美國和印度成為對中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最多的國家,立案數量分別達18起和15起,同時,涉案金額最多的國家也是美、印兩國。
為何今年來貿易摩擦突然激增?對外經貿大學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告訴記者,這與全球經濟和整體市場形勢的惡化有關。由于需求的普遍缺乏,大家都在爭奪有限的市場。在彼此激烈的競爭中,各國使用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意愿和頻率也就會更強烈。
“今年是美國的選舉年,中國一直是美國兩黨在競選階段的一張牌,外加其國內經濟增長承壓,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美國在WTO下采取多種貿易救濟措施,以減少外國商品進入美國市場。”商務部研究院美洲與大洋洲研究所研究員周密說。
周密認為,印度頻頻采用貿易救濟措施,主要是為了獲得國際市場競爭力和幫助本國產業發展。
“在發展中國家里,印度較重視制造業和商品貿易的發展,與中國在國際市場的貿易結構較為接近。因此,兩國產品的競爭就更激烈一些。此外,印度經濟增速較快,也促使其需要努力拓展國際市場。”他如是分析。
鋼鐵產品淪為重災區
無論是今年還是往年,中國的鋼鐵產品無疑是遭遇貿易救濟調查的重災區。記者梳理發現,從今年1月1日至今,商務部官網發布的發言人就貿易救濟調查問題的共28次談話中,涉及鋼鐵產品的為18次。
沈丹陽在總結去年我國遭受貿易摩擦總體情況時也說,最受影響的行業主要集中在鋼鐵、輕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及機電、化工等附加值較高的企業。數據顯示,2015年,鋼鐵及其制品、化工、機電產品三個行業遭遇的貿易救濟調查,占總數比重為70.4%。
近年來,我國鋼材出口高速增長:2014年出口9392.6萬噸,同比增長50.4%;2015年出口11240萬噸,增長19.9%。中國鋼鐵產品所遭遇的貿易救濟調查也在激增:2015年,我國鋼鐵產品共遭遇46起貿易救濟調查立案,同比增加19起,占全年貿易救濟調查總數的46.9%,成為遭遇貿易救濟調查最多的行業。
事實上,在全世界范圍,鋼鐵產品也是較為普遍遭遇貿易摩擦的產品。屠新泉對記者說,一個原因是鋼鐵行業在各國多少都有一些,不像有的行業,國與國之間并不會產生競爭;另一個原因是鋼鐵產品的差異性小,可替代性很強,不同企業生產的產品差別并不大,主要靠比價格,價格因此變得敏感,就容易產生反傾銷。
即便如此,對于近期美國頻繁發起針對我國鋼鐵產品的貿易救濟調查措施,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負責人發表談話指出,根本原因并非我國鋼鐵產業產能過剩和出口的快速增長,而在于美國對其鋼鐵產業過度的貿易保護。
“采取貿易救濟措施無助于從根本上解決美鋼鐵企業面臨的問題。過度的貿易保護才是導致美鋼鐵產業經營虧損等問題的根本原因。由于美國對國內鋼鐵產業持續三十多年的保護和補貼行為,扭曲了美國國內鋼鐵競爭市場,使鋼鐵企業失去加大投資和改進工藝的動力,導致其產品競爭力不斷下降。”這位負責人說。
為何總是中國產品“中槍”
所謂“貿易救濟措施”,根據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官網的釋義,指為維護公平貿易和正常的競爭秩序,世界貿易組織(WTO)允許成員方在進口產品傾銷、補貼或過激增長等給國內產業造成損害的情況下,使用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等手段,對國內產業進行救濟。
其中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糾正的是企業的價格歧視,和由于政府補貼而使產品獲得的優勢;保障措施針對的是進口激增的情況而采取的緊急進口限制措施。實施貿易救濟措施,包括征收特別關稅、實施進口數量限制等。
“中國一直是貿易救濟調查的最大目標國。中國已連續21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10年成為全球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沈丹陽在7月5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說。
2015年,中國共遭遇來自22個國家(地區)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85起,涉案金額80億美元;2014年,22個國家(地區)對中國出口產品發起97起貿易救濟調查案,涉案金額104.9億美元;2013年(至12月24日),19個國家(地區)對我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89起,涉案金額36.19億美元;2009年至2012年的四年間,我國共遭受貿易救濟調查328起,涉案金額531億美元。
“僅以2011年-2015年國外對中國發起的案件為例,每年涉案金額平均約110億美元,累計涉案金額約550億美元。國外救濟措施實施期限最少為5年,而實際上,大多數措施的實施期限達到10年甚至更長,這就對中國出口的抑制作用更為負面。每年對中國外貿的整體影響為1400億-1500億美元左右。”沈丹陽說。
為何反傾銷措施被更普遍地用在中國身上?在周密看來,這主要由于在我國簽署的《入世議定書》的第15條里,允許了“替代國價格”的做法(即在裁定出口產品是否存在傾銷時,不以出口方本國的成本,而是使用第三國的生產成本作為比對價格),所以,發起反傾銷調查的一方就在對是否傾銷、傾銷幅度的裁定上,處于一個更有利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反傾銷的濫用。
7月22日,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在日內瓦出席世貿組織對中國的第六次貿易政策審議之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清楚地規定,世貿組織成員在對中國出口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時采用“替代國”價格計算傾銷幅度的做法應于2016年12月11日終止。這就像雙邊合同,中國已履行義務,其他成員也應按期履行,終止反傾銷“替代國”做法。
“目前有兩種論調,說中國不是市場經濟,說中國產能過剩,因而拒絕停止使用反傾銷‘替代國’做法。這些論調既不合法,也站不住腳,根本違背國際條約義務。不管承不承認市場經濟地位,不管是否存在產能過剩,今年12月11日,其他世貿組織成員均應履行其放棄反傾銷‘替代國’做法的義務。”王受文說。
對貿易保護主義學會說“不”
深受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之害的中國,嘗試從國際規則的重新厘定尋求突圍。
7月初,中國主辦的2016年二十國集團貿易部長會議,批準了《G20全球貿易增長戰略》和首份《G20全球投資指導原則》,其中明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并決定將不采取新的保護主義的措施延長2年至2018年。
貿易保護措施看似針對的是產品,然而,受到打擊的卻是涉案產品相關的整個行業,并進而影響到相關上下游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在當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矛頭主要指向中國產品的背景下,中國更需要積極應對,以維護中國企業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周密告訴記者,貿易爭端解決機制是WTO最重要機制之一,允許成員在其他成員違反WTO義務時采取懲罰性措施。我們應該首先根據WTO規定的流程,積極應訴,幫助企業應對貿易摩擦。同時,也可以關注其他國家是否存在違反WTO規則的行為,如果有,我們也應采取相應方式,以保護我國企業的利益和消費者的權益不受侵害。
“雖然被告知后我們的企業應該積極自衛,但是,每個企業有其自身的情況,也需要考慮其所涉利益的大小。因此,在應訴上,今后應更多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可以在行業協會的組織下,各企業按貿易量來共同分攤成本,這樣,小企業會有更高的積極性共同參與應訴。”屠新泉說。(記者 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