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城市綠色公交的補充,公共自行車在緩解交通擁堵、方便市民出行等方面具有很多優勢。然而由于管理不當等原因,公共自行車在很多城市運轉不良。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經開始投放智能共享自行車,需要用車時,繳納押金即可搜索附近的可用自行車。這些新興方式激活了城市一直沉淀的公共自行車資源,也再次引發公眾對互聯網改變出行的熱議。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1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1.3%的受訪者短距離出行會選擇公共自行車。關于公共自行車的問題,54.1%的人首選歸還車不方便。66.6%的受訪者建議增設停車點和辦卡點。
受訪者中,85.1%的人所在城市有公共自行車,14.9%的人所在城市沒有。
76.3%受訪者選擇公共自行車是出于方便環保不堵車
調查中,71.3%的受訪者表示短距離出行會選擇公共自行車,長距離出行選擇公共自行車的占7.5%,10.5%的受訪者會一直選擇公共自行車出行,也有10.8%的受訪者不會選擇。
在北京南二環附近工作的陳爽,最近迷上了銀色車身、橙色車輪的摩拜單車(一種智能共享自行車,用戶通過手機定位,可以找車、預約,還車后手機自動結算騎行路程和費用——編者注)。“朋友圈里有好多人騎,感覺挺好用,我也下了個App試試。”陳爽表示,第一次從南二環騎到了雍和宮附近,大約10公里。“整體體驗還行,找車和停車很方便。”
調查中,70.3%的人會選擇市屬公共自行車,14.9%的人選擇摩拜單車,6.2%的人選擇OFO共享單車(源于北大校園的一個學生創業項目),8.6%的人選擇其他。
至于選擇公共自行車的原因,76.3%的人因為方便、環保、不堵車,50.3%的人表示是經濟實惠,40.4%的人是為了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34.6%的人是為了健身,18.8%的人覺得是一種新奇、時尚的體驗。
魯琪(化名)是北京一家雜志社的編輯。一年前她開始騎公共自行車上下班。“我家離單位不遠,公共自行車一小時內免費,我騎半小時就到單位了”。
在摩拜單車等共享自行車風靡時,魯琪也嘗試了一下。“發現299元押金并不能及時退回,這個比較影響用戶體驗。”摩拜單車半小時就收1元錢的價格,也讓她感覺“沒那么劃算”。
受訪者使用公共自行車都遇到了哪些困難?歸還車不方便(54.1%)和存取點沒有車(47.8%)列前兩位。
陳爽表示,在摩拜單車出現前,自己一直使用北京市的公共自行車。“我家到地鐵站步行大概要15分鐘。地鐵站附近有公共自行車的停車樁,但家附近沒有。常常要繞到隔壁小區的停車樁取車,再騎到地鐵站附近還車。”陳爽表示,與市屬公共自行車不同,摩拜單車找車時只需要打開App查找最近的自行車,預約好并在15分鐘內去取即可,還車也只需停到馬路上白色停車線以內。“為了方便他人使用,不可以將車停到小區、車庫、胡同內”。
“有一次App里的地圖上顯示,自行車就在一個胡同口,可我走到胡同里很深的地方也找不到車。過了一會兒我重新搜索,發現這個位置的自行車沒有了”。自行車自身較重也讓陳爽感覺不好。“據說是為了降低返修率,車子用齒輪傳動代替鏈條傳動,選的是防爆的實心輪胎,內置了物聯網芯片和GPS……剛開始騎車會比較困難,需要使勁,尤其是在上坡時。”車座不能調節也讓他在騎行中有腿伸不開的感覺。
58.2%受訪者發現自行車道常常被機動車占用
張源馳是一名騎行愛好者,北京擁堵的交通讓他經常選擇在深夜騎行。“晚上10點以后,二環和三環上的車才少了些。” 張源馳一般從北京西城區三里河的家附近開始騎行,順著二環線往東騎一圈。他發現,有時深夜10點多,東北二環仍有車輛擁堵的情況。“雖然不如白天車多,但騎著還是不爽”。
調查中,58.2%的受訪者發現自行車道常常被機動車占用,54.1%的受訪者感覺公共自行車停車找車不方便,40.0%的受訪者認為公共自行車耗損率高,39.4%的受訪者感覺道路設計不利于自行車出行,31.7%的受訪者認為誠信體系缺失、難以有效提高利用率。
陳爽表示,除了停車找車不方便,自行車道常被占用也是個問題,“我們小區附近經常會有司機占用自行車道停車,給騎行者帶來很大困擾。”
魯琪認為,目前不少人能接受“共享”這一出行概念,但落實到自身則效果有限。“比如有人還車不在公共停車點停放。也有人為了自己方便將車騎到偏遠處。對車輛的惡意損壞和剮蹭,都說明我們的文明程度有待提升。”
關于公共自行車,66.6%的受訪者建議增設停車點和辦卡點,53.0%的受訪者認為使用門檻應更低、更便捷,45.7%的受訪者表示須縮短公用自行車的維修與更新時間,44.6%的受訪者提出降低押金和費用,42.4%的受訪者建議提升自行車的舒適度。
“市屬的公共自行車和摩拜單車等共享自行車可以‘取長補短’。市屬的公共自行車可以增加停車點,降低辦卡門檻,開通APP預約,減少去停車點找車但無車的情況。摩拜單車也可增加座椅調節功能,增加車筐等功能性設計,方便騎行者。”陳爽建議。
受訪者的地區分布:北上廣深占33.9%,其他一線城市占17.0%,二線城市占31.1%,三四線城市14.3%,縣域、鄉村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