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楊學義)本月,各大院校新生已經報到。在“犒勞一下自己”的心態下,加之父母“不能讓孩子受委屈”,許多新生在置辦各種“行頭”,花銷不菲。而這樣的消費心態,往往也會延續到大學在讀期間,調查顯示,有明確消費計劃的高校學生不足一成。
“十年寒窗熬到頭,要犒勞一下自己。”劉辰冬剛剛從河北來京上學。他早已和父親約定好,考上211院校就買蘋果筆記本電腦和iPhone,除生活費外還得給他2000元“搭配一套時尚衣服”,父母沒有猶豫就答應了。最終,開學季劉辰冬的開銷近15000元,但他自己并不在乎。
部分新生之所以如此大手大腳,是把入學行頭當做身份象征,擔心入學后被人“看不起”。從四川來京求學的王月麗對《工人日報》記者說,為了“給人最好的第一印象”,她購買了時裝、化妝品等“開學裝備”。“即使打腫臉充胖子,也不能落人后,還能認識人。”劉辰冬說,這些理念都是家長平時灌輸的。
但是,為了給孩子買“行頭”,家長們并不輕松。一位剛送走孩子的家長表示,“既然孩子都要了,怎么忍心讓他受委屈?”而正是這種 “讀書辛苦,不能受委屈”的想法,使得家長放縱孩子不計成本的消費行為。
事實上,這樣的消費習慣一旦養成,并不易改變。清華大學今年發布的《中國青年財商認知與行為調查報告》顯示,40.5%的大學生消費時沒有計劃、隨心所欲,22.7%的大學生消費計劃不明晰,僅有9.8%的大學生有非常明確的消費計劃,并堅持做計劃。
根據這份報告,盡管大學生并無收入來源,但消費水平卻不低。56.7%的大學生消費為1000~3000元/月,28.2%的大學生消費為3000~5000元/月,而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年消費支出為21392元,大學生的消費與社會整體相比,已經實力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