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管克江攝
德國與波蘭邊境的斯武比采工業園區門口,裝載集裝箱的卡車穿梭不息。不遠處一列車身印刷著“鄭州陸港”字樣的載貨班列隆隆駛過。德國是“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國家,越來越多的中德機構看重“一帶一路”建設的商機,這里也越來越繁忙。
中歐班列讓沿線企業業務快速增長
“MBB物流公司”是旅德華僑高松創辦的海外倉公司,也是斯武比采園區最大企業。公司擁有1.2萬平方米的自有倉庫,在建倉庫面積1.5萬平方米,為當地創造了120個就業崗位。中國國內電商先將貨物預先儲存到倉庫,歐洲客戶下單后迅即出貨。
高松向本報記者介紹說,“一帶一路”建設的逐步擴大給像他們這樣的中小企業提供了新機遇,近年來業務爆發式增長。公司正在積極評估中歐班列貨運的可行性,并通過多趟班列進行了測試。通過鐵路運輸,貨物從深圳保稅倉到這里只需要13天。
看上“一帶一路”商機的還包括斯圖加特的自由媒體人喬·施瓦茨。他最近加入了一家德國華人物流企業,并興奮地帶本報記者參觀幾層樓高的倉庫:“這里以后會堆滿來自中國的商品。我去同海關交涉時他們還不信,回頭看他們怎么處理那么多清關文件!”來自重慶的企業家董能君說,“一帶一路”倡議給了她搭建一條“電子絲綢之路”的信心,以幫助更多的中國制造企業直接面向歐洲市場銷售,并根據它們的需求進行產品設計。
越來越多的中德機構正將自身業務同“一帶一路”結合起來。今年9月,德國物流巨頭敦豪集團(DHL)在上海宣布,將借助“一帶一路”基礎設施,推出成都—伊斯坦布爾、越南—中國—歐洲、日本—德國三條運輸線路,打通鐵路、公路及海路運輸。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安鵬表示:“貿易有助于促進社會繁榮并帶來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在亞洲地區,日益增加的生活需求以及不斷壯大的中產階層推動了消費及貿易活動,從而給經濟帶來巨大的改變,其幅度是世界其他地區不能相比的。”
今年7月,北京市與海德堡市共建中德科教創新園,中關村管委會和中關村發展集團首批入駐。聞知消息后,北京市國稅局主動邀請這兩家機構宣介境外企業稅收政策。北京市國稅局局長李亞民對本報記者表示,通過對“走出去”企業調查,發現多數企業對稅收風險重視不夠,北京國稅采取多種方式,為“走出去”企業解決境外投資中遇到的稅收難題。
德國更積極地拓展歐亞大陸市場
中歐班列是“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建設的重要成果,德國已成為中歐班列線路上的重要節點。目前有6條班列線路從中國始發,延伸至德國漢堡、杜伊斯堡等城市。2015年,中歐間共開行班列815列,中德間達400多列,運載量達3萬個集裝箱,預計到2020年達到每年約10萬個集裝箱。德國全球和區域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周云對本報記者表示,中歐貨運軌道交通對改善貿易流通、促進中歐經濟往來有積極作用。目前像杜伊斯堡這樣的沿線城市已經從中獲利,其經濟樞紐地位明顯提高,2015年有7家中資企業在那里投資。
“中歐班列是中德合作的亮點,雙方共建‘一帶一路’空間廣闊。”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總經理貝諾·彭澤對本報記者說,促進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資金支持,德國作為創始成員國加入了亞投行,并成為該行域外出資最多和投票權最高的國家。他說,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小企業在德國經濟中所占份額為99.3%,它們也能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受益者,這對于德國經濟以及“一帶一路”的成功都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對本報記者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3年來,德國各界、特別是經濟企業界對“一帶一路”的認識越來越深,期待越來越高,合作舉措越來越實。不少德國政治家和企業家逐漸變成了“一帶一路”倡議的支持者、參與者和推動者。“‘一帶一路’被視為中國給全球提供的公共產品,以前德國人經常問我‘一帶一路’的內涵是什么,現在德國企業家更想知道,他們怎樣才能搭上‘一帶一路’順風車,怎樣才能參與歐亞大陸市場。”
史明德認為,中德兩國經歷了經貿合作、技術合作和金融財政合作幾個重要階段,全方位合作水平不斷提升。中德之間有廣大的亞歐經濟區域和國家,蘊藏著豐富的市場潛力,未來在“一帶一路”建設上的合作前景非常廣闊。在繼續做好中歐班列項目的同時,中德企業在推進泛歐交通網絡、跨境電力運輸等項目上也大有可為。
(本報柏林10月2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