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銀行間信用市場表現有所回穩,但整體交投仍顯清淡,機構情緒亦不改低迷態勢。而業內人士認為,2016年的信用利差已經降到極低水平,從四季度開始有被重新拉寬之勢,但顯然如此低位的信用利差并不能真實反映當下場內的信用風險,即利差所能提供的保護十分有限。
“由于剛性兌付的長期存在,當經濟疲軟時,市場預期政策將會寬松,彼時無論利率債還是信用債都屬于安全資產,均處于‘穩賺不賠’的狀態。”一位商行交易員告訴記者,“即便2014年后,中國債券市場的違約風險開始逐步暴露,但這離真正打破剛性兌付仍有距離,且信用利差對風險的反映更多集中于某些低評級券種,在可預見的階段內,總體的信用利差對信用風險的反饋依然是不夠充分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信用利差在國內市場中更多地表現為資金松緊問題,即資金面寬松時,信用利差收窄;資金面緊張時,信用利差拉寬。
“顯然,如此低位的信用利差是難以持續的。”招商銀行資產管理分析師劉東亮坦言,“當前資金面對信用利差的指導作用已大幅下降。2017年資金面大概率會維持緊平衡狀態,這將給信用利差的持續拉寬增添動力。”
來自華創證券的研究觀點亦認為,現階段“錢多的邏輯”已經發生了改變。目前央行金融去杠桿態度明確,貨幣政策穩健至偏緊,同時理財的發展也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也就是說,后續投資者不宜對來自資金供給的支撐有太多期待。
目前來看,伴隨理財增速的放緩,市場對信用債的需求大概率會進一步回落。一方面,利率債和信用債對銀行的資本占用不同,銀行通常會優先考慮利率債;另一方面,雖然目前貸款利率和信用債收益率接近,但貸款業務可以派生出中間業務并產生收益,而且放貸也有任務需求,這意味著信用債很難擠壓信貸規模。
綜上分析,短期內信用市場仍有進一步調整的需求和動力,畢竟在金融去杠桿的大背景下,2017年一季度的資金面、MPA考核、銀行理財增幅放緩等因素均不利于信用債需求的回暖。信用利差走闊的趨勢料尚未結束,或許只有本輪調整延續到利差保護較為充分之時,才能真正告一段落。
“就節奏上看,我們預計全年的信用利差會呈現出先上后下的格局,利差中樞的上行幅度在50至100BP之間。”華創證券首席債券分析師屈慶判斷,“具體到操作上,考慮到一季度利空債市的因素依然很多,因此目前仍建議遵循低杠桿策略,將短久期中低評級品種作為全年的底倉(建立在精細信用分析的基礎上);二季度伴隨海外擾動的平息,在債市調整壓力緩解后,可以適度掘金業績改善明確的產能過剩行業中等偏上企業的短期產品;下半年,若經濟依然承壓,則債市或再次迎來階段性機會,彼時可擇優挑選中長久期高評級產品。”記者 楊溢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