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杭州6月18日電 題:“一帶一路”建設熱潮背后的冷思考
中新社記者 李曉喻
“一帶一路”建設正在展現“速度與激情”。這個旨在讓全球經濟擺脫“亞健康”的倡議,正加速融入各國經濟發展脈絡,贏得越來越多的理解和支持。
如何讓這一倡議走得更穩,成為正在此間舉行的2017絲路國際聯盟大會上與會者熱議的話題。
對外投資:“己所欲”與“人之欲”怎么結合?
如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成中國企業的投資熱點。據官方數據,2014年-2016年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2017年1月-5月,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45個國家直接投資近50億美元,在同期對外投資總額占比較去年同期提高6.7個百分點。
但要使海外投資真正實現雙贏,中企還需學會把“己所欲”和“人之欲”結合。
“有的公司對外投資,以為自己做的是好事,但現實不一定是這樣”,中國外交部原副部長何亞非提醒說,中國企業對外投資要掌握當地社會文化,要讓當地民眾理解其投資目的。如果以為只要投資項目獲東道國政府接受就會一帆風順,往往會產生誤解和矛盾。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院長海聞也坦言,一些中國企業認為符合東道國需求的投資項目,在當地人看來可能未必如此。例如,相比中國人強調的基礎設施建設,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能更看重創造就業崗位和增加收入。
“從我們的角度覺得這是你(當地)需要的,但一定是人家需要的嗎?”海聞表示,在此情況下,中企進行海外投資要充分考慮當地的實際需要,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貿易體系:如何均衡平等?
目前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絕大多數國家存在貿易逆差,僅少數國家有少量順差。和中國的雙邊貿易也同樣如此:中國是順差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逆差國。
這與雙方貿易能力有關。“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順差是因為能從這些國家進口的商品非常有限。”中國社科院上合組織研究中心秘書長孫壯志說,如何改善貿易結構,提升貿易質量,推進貿易便利化是今后需要解決的難題。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辜勝阻表示,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要建立均衡平等的貿易和投資體系,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真正形成互利共贏的經貿關系。
在海聞看來,中國應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更進一步開放市場,“甚至要準備對這些國家有貿易逆差”,這對相關國家發展有利。
實際上,在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上,中國已采取行動。除與部分沿線國家簽署自貿協定外,中國還承諾要在未來5年內從沿線國家進口2萬億美元的商品。
風險規避:靠市場、靠法制
作為一項涉及多個國家的大型國際經濟合作倡議,“一帶一路”在推進過程中難免面臨風險。地緣政治沖突,逆全球化升溫,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都不可不察。
與會者認為,要規避風險,需堅持市場化、法制化原則。
中國保監會原副主席周延禮認為,面對風險,“一帶一路”建設要堅持市場化投融資方向,用國際標準進行制度建設,提高生產力水平。
在中國民建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周漢民看來,要使“一帶一路”從愿景變為現實,法制化是根本。中國應加快出臺對外投資法,并全力推進世貿組織(WTO)相關法制建設,促“一帶一路”沿線尚未加入WTO的國家爭取成為WTO成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