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24日電 (記者 龐無忌)在中國官方三令五申,提示非理性對外投資風險之后,上半年中國在房地產、文體娛樂業等領域的對外投資規模銳減。但同期中國經濟增長未受影響,GDP、就業等多項指標飄紅。
與去年全年對外投資井噴式激增44.1%形成鮮明對比,官方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45個國家和地區的3957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投資額481.9億美元,同比下降45.8%。其中,房地產業以及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的對外投資大降均超過八成。
中國經濟持續向好,促使投資者把更多資金留在國內,官方調控措施效果顯現也是上半年對外投資下滑的重要原因。
早在去年年末,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央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等部門就連續發聲,稱密切關注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領域的非理性對外投資傾向。為加強“真實性審查”,對外投資企業被要求在《境外投資管理辦法》規定的基礎上,從原來要求的五份申請文件增加至九份。近期多個部門再度密集提示包括上述五個領域的非理性對外投資傾向。
對外投資規模不斷提高,體現中國綜合國力的上升和對外開放度的提高,為何官方頻頻警示風險?
國家外管局局長潘功勝今年曾解釋說,在日常監管中,發現了對外投資存在的一些非理性和異常投資行為,比如國內的鋼鐵廠去海外買了飲食公司,再比如,去年中國企業在海外收購了很多足球俱樂部。他指出,有很多企業,在中國的負債率已經很高了,再借一大筆錢去海外收購。有一些則在直接投資的包裝下,轉移資產。
2015年末以來,美聯儲多次加息,中國境內外的資金息差縮減,加之,去年以來中國境內資產價格上升,套利操作的動機增強,很多資金流向海外購置資產,其中就包括不少非理性投資。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尹中立指出,非理性投資包括一些不以增加生產為目的的交易,本質上是一種資產轉移的行為,此外,可能還涉嫌洗錢。
而且,非理性對外投資的機構大多數在境內負債率很高,尹中立說,拿著從境內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借來的錢到國外購買資產,一旦出現失誤,那么會導致境內銀行壞賬大幅度增加,增加境內的金融風險。
因此,遏制非理性海外投資無疑將有助于防范金融風險,對中國經濟有益無害。
那么對外投資監管收緊是否意味著中國不再開放了呢?這種理解顯然有悖于官方的意圖。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嚴鵬程明確指出,中國支持國內有能力、有條件的企業開展真實合規的對外投資活動;支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按商業原則和國際慣例對外投資項目,尤其支持企業投資和經營“一帶一路”建設及國際產能合作項目。
盡管上半年對外投資縮水,但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白明指出,這是從“大規模”走向了“高質量”,對外投資結構優化,在擠壓了盲目投資和部分投機之后,未來的發展會更穩健。
中國官方在非理性海外投資領域的管控收緊似乎也無礙外界對中國經濟的看好。事實上,近期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在內的多個國際機構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4日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維持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預估不變,但小幅上調對中國的增長預估。經合組織(OECD)在近期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在生產率提升、穩定就業、增加收入和“放管服”等方面的改革效果顯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