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8日電 題:解讀中國機器人產業的三個“不”
中新社記者 張素
2017世界機器人大會新聞發布會8日在北京舉行。綜觀專家在受訪時的表述,記者概括出中國機器人產業呈現的三個“不”。
對中低端“魔咒”說“不”
隨著“中國制造 2025”戰略持續推進,中國機器人產業大幅擴張。2015年中國機器人市場銷量超過75000臺,全球每售出3臺機器人中就有1臺售往中國。信息技術咨詢公司IDC預測,2020年中國機器人產業規模將占全球的30%。
外界也注意到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弊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白皮書(2016版)》稱,國產工業機器人以中低端產品為主,大多為三軸和四軸機器人,國產六軸工業機器人占全國工業機器人新裝機量不足10%。
“中國機器人產業創新能力亟待加強,特別是減速器、伺服電機等關鍵零部件的制造能力亟待加強。”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羅俊杰說。
羅俊杰說,正是看到中國機器人產業布局已出現低水平重復建設的隱憂,工信部會同有關部門開展合作。下一步,既要推動創新發展,比如創建機器人創新中心、重點支持零部件研發,又要規范市場競爭秩序,完善機器人及零部件認證評價體系。
對“市場換技術”說“不”
中國成為全球最大機器人市場,備受國外廠商青睞。擬于8月下旬在北京舉行的2017世界機器人博覽會就吸引了150余家中外廠商參展,機器人“四大家族”(瑞士ABB、德國庫卡、日本發那科、日本安川電機)悉數到場。
近兩年,中國機器人企業從不到400家迅速增至800家,但有批評直指“小而散”。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執行主席羅軍曾在受訪時說:“國內真正能自己生產零部件或機器人產品的企業也就100家左右。”
中國機器人產業會否重走汽車產業“市場換技術”的老路?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曉蘭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明確認為“不會”。
徐曉蘭說,中國機器人企業已意識到“創新才是核心競爭力”,簡單的“市場換技術”走不通。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成為低端裝備生產的“新戰場”,也倒逼中國企業走創新道路。
對資本外流擔憂說“不”
在國內機器人產業出現投資過剩的同時,機器人、人工智能等領域也有資本外流。比如,家電制造商美的與德國庫卡簽署投資協議,阿里、聯想、盛大網絡等企業先后投資國外的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公司。
“國內外資本界依然將中國的機器人和人工智能視作‘主戰場’。”徐曉蘭說,中國的生產優勢、創新優勢、人才優勢和政府優勢不可或缺,7月新出爐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又給機器人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徐曉蘭說,從全球來看,中國的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相結合的勢頭最迅猛且最廣泛。“中國是世界第一大機器人市場,有龐大的需求和壓力,勢必將促進新技術深度應用于一些行業。”她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