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20日電 (王慶凱 夏賓)中國互聯網金融誕生以來,經歷了從“野蠻生長”到“集中整治”又“門庭冷落”的驟起驟落過程,互聯網金融的寒冬真的來了嗎?
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企業高管,在本周末舉行的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17北京年會上,共同探討了金融監管趨嚴下互聯網金融的未來。
在政策監管趨嚴下,市場普遍認為互聯網金融目前處于相對低谷的階段。
京東金融副總裁許凌認為,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但如果監管或合規就是寒冬,那中國企業應該歡迎這樣的寒冬,無序的市場、惡劣的競爭、大量的風險才是真正的寒冬,當監管意識、合規意識在行業變成共識時,便會迎來春天。
“我更愿意把目前理解為整理和規范階段,待后續的蓄勢再發。”螞蟻金服副總裁徐浩稱,不法機構假借互聯網金融的名義,將線下騙局搬到線上,損害用戶利益。另外,部分不具資質或技術能力的機構,趕熱潮進入互聯網金融行業,最終匆匆倒閉后給用戶帶來損失,損害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
在騰訊支付金融業務副總裁洪丹毅看來,互聯網金融板塊很多,整個互聯網金融迎來寒冬并不準確。以P2P網貸為例,2017年上半年,已關停網貸平臺3900多家,現存網貸平臺2000多家,互聯網保險也面臨類似情況,對這些不規范的領域可以算是寒冬,但這也是中國經濟脫虛入實的好機會。
同時徐浩認為,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為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即“服務實體經濟”。只有扎根服務實體經濟,堅持服務小微企業,行業才能平穩健康發展。
百度集團副總裁張旭陽則認為,隨著科學技術和人類算法的進步,以及大數據挖掘處理能力的提升,互聯網金融的內涵會不斷拓寬,應用也愈加廣泛,未來互聯網金融的前景會更加美好,“我沒有看到互聯網金融的寒冬。”
從2013年的互聯網金融元年,到2014年的P2P網貸、2015年的股權眾籌、2016年的區塊鏈金融,再到2017年區塊鏈朝著應用層面發展,互聯網金融這幾年風生水起。
浙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國家金融創新實驗室副主任殷劍峰認為,有三個基本背景造成了上述現象。一是全球金融危機之后,中國與其他國家嚴格監管金融行業的不同發展理念;二是監管領域對互聯網金融監管幾乎是空白;三是中國經濟運行結構發生深刻變化,互聯網、大數據改變金融運行格局,經濟運行本身在供求兩側出現結構性變化。
“未來前兩個背景一定會發生變化。”殷劍峰稱,不會再允許互聯網金融業野蠻生長,監管也將是強監管,利用監管空白進行套利的機會即將消失。
因此,互聯網企業特別是沒有互聯網技術基礎的非金融企業,會從金融行業消失,對它們肯定是寒冬。“但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改變中國經濟運行技術結構的互聯網金融業,一定是發展的趨勢。”殷劍峰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