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荷農業環境污染控制專家提醒——
奶業產業鏈不應忽視最后環節
本報記者 房琳琳
今日視點
參加近日在京舉辦的“中荷奶業中心2017年科技年會”的喬瑋感到責任重大。
作為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副教授,喬瑋和他所在的生物能源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室,從現在開始要承擔一系列嚴肅的課題——如何對規模化奶牛養殖的環境污染進行技術管控,并對相關法規政策的制定提出科學的建議。
在養殖場糞便處理領域,中荷奶業中心連續支持了兩個課題,目標直指實際問題——如何降低畜禽廢棄物中氨氮、溫室氣體等對大氣、土壤和水源的影響,以及如何進行畜禽糞污的資源利用,實現養分循環。
據全國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年底,1963624個畜禽養殖點的糞便產生量為2.43億噸,尿液產生量1.63億噸。當前我國每年畜禽糞污產量約達38億噸!
荷蘭經驗直擊行業“痛點”
“經過實地調研走訪,大多數奶牛養殖場的廢棄物處理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定的模式,牛舍內產生的糞便,經過收集后,進行機械固液分離,分離后的固體部分進行堆肥或回用作墊料。”喬瑋接受科技日報專訪時說,“但液體在儲存過程中易產生和排放溫室氣體,應進行必要的密封處理。糞水利用過程中也需要注意避免氣體的排放和營養物質的損失。現在,我們發現,廢棄物的處理和資源利用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荷蘭瓦赫寧根大學與研究中心畜牧研究所研究員羅蘭德·梅爾茲博士談到,糞污處理是百余年荷蘭乳品發展壯大過程中經歷過的“痛點”。
據梅爾茲博士介紹,荷蘭奶業歷史悠久,采用的是私有農場與奶業公司合作的方式,完成“從牧場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生產流程。相關法律規定,家庭牛場的養殖規模約為100頭,這樣草場資源與奶牛養殖乃至糞污的承載力可達到平衡。此外,高昂的違規成本和嚴格的政府和社會監管,讓農場主也不會擅自擴大規模。
梅爾茲自豪地向記者介紹:“為了防止糞污農田利用過程中出現氨氣排放過量導致的污染地下水問題,經過深入研究和測算,荷蘭政府制定了奶業發展指南中的系列指導數據。”
“一畝草場施用氨肥最多170公斤,當然根據不同的土地類型還有更詳細的固定數值,再多就過量了;糞污施肥要深施入土壤中,否則粗放式噴灑施肥還會造成二次大氣污染……”喬瑋說,“荷蘭同行分享的數據和實踐經驗,非常有借鑒意義。”
中國農業部全國畜牧總站張書義研究員表示:“成立四周年的中荷奶業中心,在整合兩國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三方資源的多年成功實踐方面,堪稱國際產學研合作的典范。”
嚴峻的共性問題仍待解決
“全球奶業面臨的共性問題是,每頭牛每年產生10—15公斤氨氣,整個產業對大氣的污染不容小覷,如何做到防止有害氣體揮發造成的溫室效應,是目前瓦赫寧根大學的同行們正在努力解決的問題。”梅爾茲實事求是地說。
而我國的奶業向規模化養殖方向發展的勢頭強勁,糞污的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也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以上等要求。
“我們研究室在學術帶頭人董仁杰教授的帶領下,一直專注于畜禽糞污的厭氧沼氣工程技術,沼氣發酵能充分利用廢物中的可回收能源,同時解決環保的問題。目前圍繞畜禽養殖糞污沼氣技術,我們也在做大量工作,希望在未來可以幫到更急需處理廢棄物的規模化奶牛養殖場。”喬瑋補充道,“除了科技手段介入,產業鏈最后一個環節治理意識的增強、投資力度的加大、法律法規的建設,也應該成為奶業各利益方共同努力的方向。”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