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高層會議連續定調 中國樓市站上新起點
中新社北京12月20日電 (記者 龐無忌)從中共十九大報告到年末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再到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高層會議連續定調房地產市場,中國樓市發展的新方向逐漸浮出水面。觀察人士認為,從體量龐大但矛盾叢生的粗放式發展到居住屬性回歸、長效機制建立的新階段,中國樓市或正站上新的歷史起點。
長效機制進入“實踐期”
從去年年末到今年,中國房地產領域長期性制度的探索已從理論層面走向實踐。去年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提出,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彼時,長期性制度尚處于“研究”階段。但今年的十九大報告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已明確提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長期性的制度安排真正走向實踐。
一位房地產行業從業多年的專家向中新社記者解釋,上述住房制度的內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由市場提供商品房供應、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的住房“雙軌制”;二是在雙軌制的基礎上,強調“租”和“售”并舉,這實際上是一種全新的住房制度。
當然,雙軌制下,政府并不是對商品房部分放任不管,而是通過稅收、財政、金融等長效機制對市場波動進行調節。市場機制也在保障性住房領域發揮作用,包括土地招拍掛、保障性住房引入市場化經營模式以及如共有產權房等參考的市場化定價機制都來源于市場機制的力量。如此,政府和市場會迎來更為良性的新關系。
對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業內普遍認為,明年多項改革會逐步推進,一些領域可能會取得明顯的成果。
住建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顧云昌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房地產領域的長效機制主要包括貨幣金融、財稅和土地三個方面,部分領域的改革實際上今年已經啟動。
他指出,貨幣金融方面的改革重點在于減少銀行貸款等間接融資,加大債券、基金、股票等直接融資比例。這樣能為普通人提供投資房地產的機會,而非讓資金流入“炒房”領域。財稅方面主要是加快房地產稅開征。土地領域則包括推動解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權同價等。
改革“硬骨頭”破冰
在長效機制建設中,不乏“難啃”的“硬骨頭”,這也導致中國的房地產長效機制建設多年緩行。但多位專家表示,今年以來,多項機制的建設都已經出現“破冰”和加速推進的跡象。
今年,部分地方今年已經實現不動產統一登記聯網,明年這項改革有望推廣到全國范圍。此前官方確定在上海、廣州、杭州等13個城市,開展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也在破冰前行。
房地產稅的腳步正在臨近。財政部部長肖捷20日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署名文章稱,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權、分步推進”的原則,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實施。對工商業房地產和個人住房按照評估值征收房地產稅。顧云昌指出,這意味著房地產稅出臺已經真正進入倒計時,明年有很大幾率列入立法計劃。
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胡景暉表示,如果中國樓市繼續延續暴漲、下跌的循環模式,未來的房地產泡沫將會很大,所以中央如今下定決心要建立長效機制。
隨著一系列“硬骨頭”的突破,專家認為,一旦長效機制和住房制度完全建立起來,短期性的“限購”“限貸”“限價”等行政性調控措施將退場。不過,在此之前,長短期政策可能會并行一段時間,主要按照中央管統籌、地方管落實,因城施策的調控思路進行。
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將本輪調控與啟動房地產商品化的1998年“房改”相對比。彼時,1998年的改革釋放老百姓的居住需求,拉動內需增長,對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帶來巨大作用。而今天,房地產行業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租購并舉等制度的落地,標志著住房開始回歸居住屬性,很多城市正為解決居住問題做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