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可歡
前些年,“豬周期”的產生和變化總是基于這樣一個邏輯:高豬價刺激養殖戶瘋狂補欄,盲目擴大養殖規模,而一年以后這些擴張的產能同時出欄,進而導致市場供大于求,豬價暴跌,如此周而復始,“一年賺,一年平,一年虧”成了養殖戶們躲不掉的怪圈,令其身心俱疲。
從今年7月份開始,始于去年下半年的生豬價格跌勢開始逆轉,并且成為一種穩定上漲的態勢。這種現象在業內人士看來,是本輪“豬周期”的延長,也是養殖戶們更理性看待“豬周期”以及行業集中化程度更高的結果。
在經歷幾輪大起大落的“豬周期”以及國家用環保大棒主導下的供給側改革之后,那些不具有專業技能、市場應變能力差的散戶正在加速退出這個行業,而專業性養殖大戶越來越多。專業戶們應對市場、開發市場的能力更強,因此在面對豬價的“此起彼伏”時也更加從容和理性。
記者在走訪調查中發現,為了節省成本,擴大利潤空間,自繁自養成為了當前廣東多數生豬養殖場的主要方式,在生豬價格下跌或者上漲的時候,他們并沒有盲目擴大產能或者惜售壓欄。因而在季節性需求加大的時候,生豬的供應是充足而穩定的。
破解“豬周期”,產業升級是良方。除了擴大規模化、專業化、工廠化養殖以外,越來越多的養殖企業正在采用產業鏈資源整合的辦法,通過與大中型超市、屠宰加工企業建立直接的產銷對接關系,推廣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直供直銷等新型畜產品流通方式,提高經營效益,獲得更多利潤空間。
理性看待“豬周期”,深耕品質與品牌,才能在養豬業這場轉型升級的“大浪淘沙”中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