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印度記者 苑基榮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02日 22 版)
《印度快報》網站近日發表題為“數據顯示陷入就業危機”的報道稱,多個部門采集的數據證實,印度創造就業速度在減慢,數據的缺乏不能成為就業下滑的借口。印度總理莫迪上任之初,承諾每年要為印度創造1000萬個就業崗位。但由于缺乏就業統計數據,目標是否達成在過去幾年都模棱兩可。政府為此專門成立了一個小組,通過多個數據源和調查研究證實,過去幾年印度就業持續放緩。
公眾感到經濟增長并沒有創造就業
印度年度就業數據顯示,來自10人以上就業企業中,印整體就業人數從2014年的4.8億下降至2016年的4.6億。在所有行業中,僅有批發和零售業一個部門就業有所增長,制造業部門(包括加入工會的和沒有加入工會的企業)就業同期從5140萬降至4810萬。
從年度產業數據來看,加入工會的制造業部門2015年僅增長了31.5萬人,其中85.02%為合同工;2016年增長約為40萬,2017年預計30萬。
印度統計局下屬的國家樣本采集中心最新數據表明,沒有加入工會的制造業企業整體就業人數從2011年的3488萬增長到2016年的3604萬,其中不雇傭工人的家庭作坊占據了新增人數的大半。另一方面,至少雇傭一人以上的非家庭作坊企業全部就業人數下降了67萬。家庭作坊性企業工資低,生產力也低。因此,沒有加入工會的制造業企業就業上漲的人數就顯得牽強。
根據印度國家職業服務網站的數據,2016年3月,該平臺有3625萬人注冊尋找工作,截至2017年10月,人數上升至3992萬。該數據進一步支持了創造就業的步伐與工作需求之間的巨大鴻溝。
印度《經濟時報》日前報道,缺少就業崗位成為莫迪政府的夢魘。印度儲備銀行近期發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顯示,公眾感到經濟增長并沒有創造就業,43.7%的受訪者感到就業形勢惡化。實際上,自2011年開始,印度的就業率就持續下滑,印度官方的失業數據沒有反映真實就業情況。
多重因素疊加,就業困境不是短期現象
“石英”網站印度版近日報道稱,更多證據顯示印度已陷入就業危機。根據印度經濟中心數據,僅在2017年1月—4月就有150萬人失業。報道稱,莫迪政府試圖創造就業,卻創造了8年來就業的最低紀錄。就業危機持續加重的趨勢造成印度薪資也在下降。相比2016年薪資增長11.85%,2017年漲幅降至8.36%。零售業薪酬則是大幅下滑,漲幅為-5.9%。《印度快報》近日發表題為“貶值的學位”報道,稱受就業形勢惡化影響,近些年人們對學位越來越不感興趣。全印技術教育委員會數據顯示,2017年印度3291所工程院校總共需要招生155萬學生,但目前空缺高達51%。
印度國民經濟關系研究理事會研究員舒赫波·卡汗對本報記者說,印度就業危機加重短期原因是“廢鈔令”和2017年7月出臺的商品與服務稅的疊加后果,尤其是“廢鈔令”對中小企業打擊嚴重,使2017年成為印度就業非常困難的一年。
卡汗認為,莫迪上臺以來大力發展“印度制造”,想盡辦法創造就業。然而,印度各邦和中央有超過200多個勞動方面的法律,1926年的《貿易工會法》規定7人以上的公司就要建立工會;1948年的《工廠法》規定雇傭10人以上的制造業公司要嚴格限制工人工作時間,工人越多工作限制條件越多;勞工部也立法規定解雇任何工人都需要獲得批準。公司擴張意味著更高的成本,這使得84%的印度制造業公司都限定在中小企業。印度工業基礎薄弱,數量眾多的勞動法嚴重束縛了制造業的發展和增長,使得印度盡管經濟增長很快,但來自經濟擴張和創新的就業紅利得不到釋放。
《經濟時報》報道稱,印度在就業方面的困境不是短期現象。上世紀90年代,市場化改革后的印度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業僅增長0.2%。這意味著經濟年均增長10%,就業增長為2%。印度的就業危機來自于其經濟的結構性矛盾。
(本報新德里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