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潛力:結構優化邁向中高端
——“讀懂2017中國經濟年度成績單”系列述評之二
我國經濟之所以能夠實現穩中向好,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國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變革,三次產業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產業加快向中高端邁進,供給質量有效提升,有力支撐了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經濟發展的過程必然伴隨著產業結構的演進。從產業結構看,我國經濟已經從過去的主要依靠工業拉動轉為工業和服務業共同拉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放寬服務業行業準入門檻,加快培育各類新興服務業,為服務業全面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服務業發展潛力不斷釋放,發展動能快速集聚。
近年來,我國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3年,服務業占GDP的比重達到46.7%,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首次突破50%;2017年,服務業主導經濟增長的特征更加明顯,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51.6%,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8.8%,比第二產業高22.5個百分點,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
中國經濟由工業主導轉向工業和服務業協同主導,這一趨勢性變化對國民經濟運行產生了深遠影響。服務業不僅成為減緩經濟下行壓力的“穩定器”,也是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助推器”,更是孕育新經濟新動能成長的“孵化器”。
以“互聯網+”為標志的服務業新動能不斷增強。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的服務應用和創新日益活躍,分享經濟滲透到交通、住宿、金融、餐飲、物流、教育、醫療等多個領域和細分市場,旅游、文化、養老、健康、體育等五大“幸福產業”快速發展。僅以旅游為例,2017年,我國旅游總收入5.4萬億元,2012年以來年均增長15.83%,人均出游3.7次。旅游已經成為衡量現代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
從產業運行指標來看,2017年前11月,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3.9%,比上年同期加快2.5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科技服務業表現搶眼,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8.0%、15.0%和15.1%。
與此同時,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扎實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制造強國戰略的深入實施,工業也正在加快向中高端水平邁進。重大裝備亮點頻現,關鍵技術多點突破,新興領域異軍突起,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在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制造、機器人技術、智慧制造等新興技術領域,我國與世界各國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三去一降一補”扎實推進,鋼鐵、煤炭年度去產能任務圓滿完成。2017年,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7%,比上年回升3.7個百分點,創5年來新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扎實推進,一方面減少了低端供給和無效供給,產能過剩行業市場加速出清,市場供求關系明顯改善,企業經營狀況好轉、效益回升。另一方面,擴大了中高端供給和有效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不斷涌現,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快速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迅速成長。數據顯示,2017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0%,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4個百分點;工業機器人產量比上年增長68.1%,新能源汽車增長51.1%。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3.4%和11.3%,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6.8個和4.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引領作用不斷增強。
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結構調整、優化升級在加快進行,提質增效的階段性變化特征會越來越明顯。順應經濟發展新趨勢,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記者 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