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24日電(記者 陳聽雨) 近日,中科院微電子所的“22-14納米集成電路器件工藝先導技術”項目獲得了2017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1月22日,該項目第一完成人、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所長葉甜春在接受新華網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要走技術+模式雙輪驅動創新發展的道路,為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一整套解決方案。
技術+商業模式創新雙輪驅動
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對此,葉甜春稱,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非常英明、非常具有遠見的戰略性要求。
據他介紹,早年間,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都是替代性的,在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之后,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開始縮小,越到此時,對創新思維的要求越高。
“當我們很接近別人時,會發現可借鑒的東西越來越少。未來是未知的,只有靠創新的研發、創新的思維,才能找到正確路徑。納米集成電路發展到了現階段,與其說創新才能發展,不如說創新才能生存。”葉甜春稱。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從無到有,歷經了60多年的艱苦發展歷程,究竟應如何實現創新發展,從做“替代者”邁向“創新者”?葉甜春認為,集成電路產業需要技術和商業模式雙輪驅動的創新。
首先,創新都是由應用需求驅動的,根據應用需求,研發出新的產品和技術。未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要做創新,需要面對自身需求,當前在全球整體集成電路領域,中國的需求已經開始引領全球。
“從前,無論是電子信息產品還是家電,都是國外研發生產,再到中國來銷售;現在不一樣了,現代高科技產品,無論是通訊的、計算機的、汽車的還是消費類產品,中國消費者都開始參與產品的定義,這是中國市場的優勢。”他稱。
根據需求,在定義產品的過程中,研發新技術,找到新的解決方案。這就是集成電路產業一種技術創新發展的模式,葉甜春說。
其次,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還要依靠商業模式的創新。他認為,“既然是根據市場需求創新,就必須考慮商業模式,只有商業模式創新加上技術創新,雙輪驅動,才能走得更長遠、更穩健,才能真正實現從追趕、到超越、到引領。”
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解決方案
十九大報告還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在當前的第三次全球信息化浪潮中,集成電路產業將在助推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向數字化向智能化提升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葉甜春認為,信息化時代是一個全新的時代,信息化的基礎就是芯片,軟硬件的載體都在芯片里面。“就像在工業化時代,必須要解決鋼鐵的問題,在信息化時代,最重要的產品就是芯片,必須要把它做出來,并且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國核心競爭力的載體都會體現在芯片上。在我國整體信息化發展的浪潮中,芯片一定不能成為瓶頸。”他稱。
要做到這一點,他認為,首先,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從設計、到材料、裝備、制造、都要形成自身的產業鏈,形成能夠自我良性發展、相互驅動的產業環境。
其次是要掌握核心技術,核心技術體現在工具上面,即集成電路制造的裝備和基礎軟件。
第三是面向應用領域,從應用、到產品定義、再到產品制造,應該形成垂直整合。葉甜春認為,在制造業中,從技術、管理和標準要求等各方面來講,作為基礎產業的集成電路制造相對而言都是走在最前列的。在《中國智造2025》中,很多計劃都率先在集成電路領域實現,隨后再輻射到其他制造業行業。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對其他行業而言,都是從技術高點向下輻射,是技術的溢出和應用。
他稱,“集成電路產業要真正滿足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需求,并為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一整套的解決方案,支持它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