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廣州4月27日電(記者張朝華、盧鑒)“44年,連續88屆廣交會,我每屆都來,廣交會就像連著風箏的線,牽動著遠在萬里之外的巴拿馬‘游子’的心。”日前,在廣交會期間,巴拿馬中華總會會長馮雅迪對記者說。
40年參加廣交會 親歷中國改革開放
馮雅迪1950年出生在溫州市平陽縣,七十年代初期,他移居巴拿馬,后來加入巴拿馬籍,在巴拿馬科隆自由貿易區從事中國產品的批發生意。
第一次參加廣交會時,那是1974年,當時,24歲的他以“來賓”的身份參加了第35屆廣交會。
“那時候,廣交會展期是一個月,過了時間就沒有飯吃,不像現在會展場館內飲食供應這么充沛、豐富。”馮雅迪回憶說,當時,住宿也沒有現在這么多選擇。“那時,廣州第一家,也只有這一家五星級賓館——東方賓館,就算你掏得起錢,也不一定能住的上,而現在各種各樣、各種檔次的賓館飯店太多了。”他說。除此之外,人們的服飾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廣州幾十年的變化。“80年代初,廣州街頭的行人衣著僅有幾種顏色。那時你在大街上看到人的穿著不是藍的就是灰的,不是灰的就是綠的。” 馮雅迪感嘆,如今,穿著色彩繽紛服飾的廣州人,已經開始挑剔國際品牌,把眼光投向本土服裝設計師的作品。
采訪過程中,馮雅迪向記者展示了一張1982年的外匯兌換券:“那時候我們外商來參加廣交會,要把錢換成外匯兌換券才能在市面上買東西,否則就只能到友誼商店去買。現在,不僅拿著錢想買什么都可以,即使兩手空空走在街頭也不用愁,因為就連小店都可以移動支付,真是太方便了。”
馮雅迪回憶,他第一次來參加廣交會時,交通也遠沒有如今這么便利。“那時沒有直通車,我們從香港過來,到了羅湖以后,下車走過羅湖橋,到了深圳再坐車來到廣州。”如今,外商要從外地來廣州,飛機、高鐵、輕軌、地鐵間幾乎無縫接駁。
40多年間,從廣州賓館到流花路,再到現在的琶洲,馮雅迪見證了廣交會3次展館的遷址,每一次搬遷,都是廣交會在質和量上的升級,也是中國在對外開放和國際貿易中地位的提升。 “如今的廣交會跟以往相比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規模更大,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更多,很多外國人都是沖著不少中國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的品牌來的。所以,透過廣交會,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更加開放的姿態和中國制造的崛起。”馮雅迪表示。
心寄祖國 為中巴貿易交流不停奔走
“我是游子,我有一顆‘中國心’。”馮雅迪在采訪過程中多次對記者說。
多年來,他一直牽掛著祖國的發展。“我們很多海外的華人華僑,為了生活拼搏,手腳都停不下來,因為我們知道,自己不努力奮斗就是給華人丟臉。同時,只要祖國好,我們心情就好,臉上就有光。所以每次來到廣交會,我心里都很激動,因為改革開放的廣州處處都是高樓大廈,大家臉上都有笑容,這樣的場景,讓每一個華人都感到自豪。” 馮雅迪說。
馮雅迪曾任巴拿馬駐中國貿易發展辦事處副代表長達十年,為了促進中國和巴拿馬之間的經貿往來,他促成了中國和巴拿馬互相成立辦事處,搭建起交流平臺。2017年6月巴拿馬和中國建交,讓他備受鼓舞。
“中巴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這對兩國的商業貿易十分有利,對在外華僑的發展也很有幫助。” 馮雅迪表示。
為此,今年68歲的馮雅迪依然努力用自己巴拿馬科隆(CO-LON)自由貿易區華商總會會長的影響力,積極為中國企業赴巴拿馬投資創造條件。“中國有將近14億人口,這么大的進出口市場,科隆自貿區是免稅的,我希望中國的企業能利用巴拿馬作為一個轉途中心,赴全球投資,華商總會在這一過程中愿扮演義不容辭的溝通作用。” 馮雅迪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