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中國擴大進口非權宜之計 連續增速底氣何在?
中新社北京5月14日電 (記者 李曉喻)擴大進口,中國說到做到。
2018年以來,官方已在不同場合多次表態要主動擴大進口。與此同時,中國進口表現相當亮眼,單月同比增速一度超過30%。據官方數據,今年前四個月中國進口額達4.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7%,接近同期出口增速的兩倍。
北京學者認為,擴大進口并非權宜之計,而是中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選擇。
一方面,歷經多年發展,中國已有能力、有底氣進一步擴大進口。
增加出口是不少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經濟起飛過程中的必經之路,中國也是如此。改革開放后大部分時間里,中國都在努力促進出口,以此換取外匯、增加就業、拉動經濟增長。
如今,隨著中國經濟實力漸強,擴大進口越發可行。
據官方數據,自2017年9月至今,中國外匯儲備已連續8個月穩定在31000億美元以上。2018年一季度,中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9%,較去年同期降低0.08個百分點;同期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30%,快于時序進度。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蘇慶義稱,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已足以發揮各類作用,國內市場創造就業的能力亦今非昔比。在此情況下,“中國已有足夠能力來擴大進口,彌補自身生產的不足”。
擴大進口,中國有實力也有基礎。目前中國已成全球最大市場之一,進口占全球份額十分之一左右。官方數據顯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10年來中國進口額增加了5800多億美元,占全球增量的近20%。
另一方面,要推動高質量發展,滿足民眾需要,繼續擴大進口勢在必行。
用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的話說,中國主動擴大進口,是推動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產業升級、滿足消費者對高質量生活需求的必然要求。
中國已將推動高質量發展確定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對外貿而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不能出口、進口‘一條腿長、一條腿短’,而要促進貿易平衡,實現‘優進優出’,更好服務于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
例如,加大先進技術、儀器和設備進口,有利于“中國制造”克服短板,加速趕超;加大生產所需的中間品和資本品進口,有利于提升中國生產和出口能力。
擴大進口也有助于使國內民眾獲得更多福利。考慮到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降低日用消費品關稅,促進消費品進口,既有利于豐富國內消費者選擇,也能使國內相關批發零售業受益。
蘇慶義稱,在國際貿易中“出口只是手段,進口才是目的”,出口最終體現到進口中才能真正起到提升福利的作用。中國擴大進口,既能在短期內提升消費者福利,也將在中長期內使經濟和貿易發展更加平衡、充分,對本國和世界都是利好。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擴大進口是順應經濟規律的自主選擇,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將尊重規律。
這意味著,今后中國從哪個國家、哪些行業擴大進口是由市場決定,政府不能也不會強求。“擴大進口是企業和消費者自主選擇的結果。”白明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