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觀察】價格戰熄火,網約車服務還沒跟上
從3月中旬至4月初,上海的網約車補貼大戰引發廣泛關注。然而,從4月下旬開始,上海的網約車司機們逐漸發現,美團打車上的訂單變少了,補貼也沒有以前那么頻繁了。這場讓人們原以為會持續很久的補貼大戰,過了一個多月便已有熄火的跡象。
有業內人士指出,網約車這條新賽道是被資本硬生生補貼砸出來的,網約車上半場的競爭本質上就是資本的競爭,簡單而粗暴。但進入下半場之后,補貼大戰就很難奏效了。因為燒錢搶來的市場“根基不穩”,也會帶來諸多問題。它不但經不住時間的考驗,在愈加嚴格的市場監管面前也顯得無比“脆弱”。
隨著網約車新政逐步落地,網約車司機資質、牌照等要求逐漸收緊,但仍然存在不少監管盲區,如系統顯示車牌與實際車輛不符、不符合運營標準的車輛進入市場等。而網約車市場的價格戰,無疑使得這一問題更加突出。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助理分析師賈路路表示,從表面上看,價格戰是同業之間為了占領市場,排擠競爭對象的一種競爭手段,并且消費者能夠得到優惠。但是,實際價格戰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網約車平臺為了開展價格戰,會有意無意地降低或者放松對網約車的準入審核,導致安全隱患。二是長期來看,任何一方獲得市場支配或者壟斷地位之后,回頭再“薅羊毛”,受害的還是消費者。
這一問題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重視。近段時間,交通運輸部曾連發多文,要求運輸市場公平競爭,指出“燒錢大戰”不可持續,呼吁網約車發展要“脫虛向實”。各地也都針對網約車過度補貼和非法運營進行打擊,美團、滴滴頻頻被相關部門約談,最終雙方都表示將停止高額補貼并加強管理。
在賈路路看來,網約車市場的競爭終歸要從價格轉向服務。但目前來講,價格戰雖然熄火,但網約車的服務還沒有跟上,網約車消費仍存隱憂。
據媒體報道,當前網約車消費過程中存在多個問題,比如爽約車頻現、個人信息泄露,大數據殺熟、加價很離譜、出現交通事故后得不到保險公司賠償、給差評遭報復、投訴難回應等。
此外,中消協此前發布的網約車服務體驗式調查報告也指出,部分網約車司機安全駕駛意識不強,存在諸多不安全行為。比如20.1%的體驗員反映駕駛員行車過程中撥打電話,16.5%的體驗員反映駕駛員行車過程中不斷玩手機;部分網約車平臺設置不公平的訂單取消條款,消費者取消訂單需額外扣費;平臺開具服務發票需要累計到一定額度,且部分平臺不接受消費者自取發票,并收取消費者發票快遞費用。
網約車作為共享經濟的代表,為公眾出行帶來了不少方便。但上述一系列問題大大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阻礙了網約車市場的發展,同時也給網約車平臺敲響了警鐘。
網約車平臺應該意識到,合規、安全、服務、品質才是穩固市場的根本。只有守住出行安全的底線,重視消費者的感受與體驗,實現注重創新與誠信兼顧、快捷與安全并重、規范與發展并舉,不斷滿足消費者安全、便捷、舒心、差異化的出行需求,才能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