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布魯塞爾5月20日電(記者王子辰)由芬蘭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森林資源變化率與人類發展水平呈正相關關系。
人類發展指數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從預期壽命、教育水平和人均收入三個基礎變量入手,衡量各個國家的人類發展水平。
近日發表在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雜志上的研究顯示,在人類發展指數高的國家,森林蓄積量呈增長趨勢;而在人類發展指數較低的非洲地區,森林蓄積量則在減少。
數據顯示,1990年到2015年間,高收入國家的森林蓄積量每年增長1.31%,中等收入國家的森林儲蓄量增加了0.5%。相比之下,27個中低收入國家的森林儲蓄量平均每年下降了0.29%;而在22個低收入國家,這一數字則下降了0.72%。
研究人員認為,上述現象的原因在于,高收入國家在較為優質的土地上采用更為先進的農耕方式,放棄耕作一些質量較差的土地,而這些土地使森林擴張成為可能。此外,較富裕的國家還向森林管理、自然保護等可持續發展項目投入更多的資源,而低收入國家在管理開發土地和森林方面的科技能力十分有限。
研究人員表示,該研究結果對于未來預測陸地碳匯具有重要意義。碳匯是指森林、湖泊、草原等從空氣中清除并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赫爾辛基大學教授佩卡·考皮通過電子郵件對新華社記者表示:“改善人的生活將會有助于提高全球森林的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