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7%受訪者認為二手交易平臺存在安全隱患
65.7%受訪者期待對虛構商品信息的二手賣家進行信用降級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品芝 實習生 陳子祎
二手物品交易平臺方便了人們買賣閑置物品,減少了浪費。不過一些不法人員卻利用平臺實施詐騙。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3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1.4%的受訪者在二手物品交易平臺買賣過東西,62.7%的受訪者認為二手物品交易平臺存在安全隱患。受訪者認為在二手物品交易平臺買賣二手手機和電腦最需要警惕上當受騙。65.7%的受訪者建議對隱瞞和虛構商品信息的賣家進行信用降級,60.3%的受訪者建議完善售后投訴機制。
81.4%受訪者在二手物品交易平臺買賣過東西
中國科學院大學學生陸曉(化名)在某二手物品交易平臺上賣過兩次話劇票。“票是我低價搶的,想轉手賺個小錢,賣出去也不到100元。一次是對方打錢給我,我把票寄過去。另一次是見面交易,約在劇院附近地鐵站見面,他拿走票直接就去看了。后來我們還時有聯系,一起去北大看過話劇”。
陸曉還在二手物品交易平臺上買過無線網卡、電腦屏幕等。“買二手電腦屏幕是見面交易的,賣家是一個中年人,像是一名程序員,我們交談不超過五句話”。陸曉認為,這樣的交易全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調查顯示,81.4%的受訪者在二手物品交易平臺買賣過東西。33.9%的受訪者在二手交易平臺上的總成交額為0~500元,46.2%的受訪者為500~2000元,18.4%的受訪者為2000~5000元,1.6%的受訪者總成交額在5000元以上。
重慶大學學生陳花花在某二手物品交易平臺上賣過一些閑置衣服,還買過一條褲子。“有一次我在網上看中一條褲子,但是合適的號碼賣光了,我就去二手物品交易平臺,搜索到了這款褲子。賣家說只穿過一次,幾乎全新,沒說有什么瑕疵。褲子到了以后我發現上面有污漬,還不一定能洗干凈”。陳花花說,在二手物品交易平臺,買家可能會買到與描述不符的物品,賣家也會遇到一些無良買家“到手刀”(買家拿到物品后再砍價——編者注)的情況。
“一些二手物品交易平臺的賣家可能會寄來壞的物品,或者根本不郵寄東西過來。還有的買家收到貨后會說自己沒有收到,或者退貨時把假的、壞的東西退回去,導致賣家吃虧。”陸曉對記者說。
調查顯示,62.7%的受訪者認為二手交易平臺存在安全隱患,13.4%的受訪者覺得不存在,24.0%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向記者介紹,目前網上的二手物品交易平臺基本都是C2C模式(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電子商務——編者注),平臺管理體系不完善,信息傳遞不全,信用體系缺失。“二手物品交易平臺作為一個傳遞交易信息的中介平臺,掌握信息最多的就是賣家,買家掌握的信息最少,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平臺沒有充分核實賣家身份信息,系統地過濾審查商品信息,就很容易出現違規現象,導致買家的權益受到侵害,甚至出現違禁品交易”。
65.7%受訪者建議對隱瞞和虛構商品信息的賣家進行信用降級
在二手物品交易平臺買賣哪些東西最需要警惕上當受騙?調查顯示,受訪者認為買賣二手手機(57.8%)和電腦(54.5%)時最需要提高警惕,其他依次為:各類預付卡(46.7%)、奢侈品(38.3%)、生活用品(25.2%)、汽車(21.6%)和家具(14.4%)等。
四川大學學生劉揚(化名)覺得,交易買賣二手電子產品最容易遇到問題,尤其是異地通過網絡直接交易的情況。“當面交易的話,可以請一個比較資深、了解行情的朋友陪你去,當場驗貨,異地就不太好辦。比如買顯卡,對方可能給你寄一個礦卡(性能嚴重損害的顯卡——編者注)。而簽收的時候,買家不可能抱著主機驗收,一般都是先簽收,然后把東西插電腦上看看有沒有問題,不好留存證據”。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學生劉桔梗(化名)去年丟了一個手機,他通過手機定位功能查到了手機的位置,定位系統上顯示了手機新電話卡的號碼。“我把號碼交給警察,警察告訴我新卡主人是在某個二手物品交易平臺上買的手機,買家不知道自己買的是贓物。而平臺上那個賣手機的賣家,注冊信息是假的,身份證也是假的,線索就斷了”。
劉桔梗認為,自己遭遇這次損失,二手物品交易平臺有責任,“它沒有核實用戶的真實身份”。
“騙子防不勝防,不過只要一切按照規范要求的流程來走,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受騙。”曹磊提醒說,如果在交易過程中受騙,在無法聯系到賣家、得不到更好處理的情況下,要通過第三方交易平臺進行投訴,或者到消費者保護協會或第三方網絡消費糾紛維權平臺進行投訴,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要規范網絡二手物品交易平臺,65.7%的受訪者建議對隱瞞和虛構商品信息的賣家進行信用降級,60.3%的受訪者建議完善售后買賣雙方投訴機制,57.9%的受訪者建議嚴格核實平臺用戶身份,48.6%的受訪者建議買賣雙方提高防騙意識,比如錄制快遞寄出和簽收視頻,28.1%的受訪者建議清查賣家的“釣魚”鏈接。
“我買賣的都是價位不高的小東西,像手表、手機這些比較貴重的東西,我肯定不會在二手交易網站上買。”陸曉建議,買家在線上交易時,不要買金額過高的物品,還要注意看對方以前有沒有買賣過東西,評價怎么樣。“如果他以前賣過東西并且評價不錯,那可信度就比較高。另外,注意盡量買個人轉讓的物品,不要買二手物品交易平臺的商家的商品,品質可能沒有保障”。他還提醒,買賣雙方在同城的話,最好當面交易,這樣雙方都不容易受騙。如果擔心線下交易的人身安全問題,就帶幾個朋友一起去。
曹磊認為,二手物品的交易應該是在誠信、公平的情境下進行,因此買賣雙方一定要秉持誠實信用原則,構建良好的信用體系。二手物品交易平臺的用戶在購買、出售時都要多留一個心眼,盡量避免上當受騙。其次,平臺方既要保障買方的合法權益也要照顧到賣方的合法權益,要不斷完善規則,填補漏洞,讓不法分子無機可乘。“提高準入門檻是首要的,要對二手物品賣家的資質進行更加嚴格的審核,除了身份證這一識別信息外,可以和賣家的更多信息進行綁定,如信用卡,同時把賣家的違規記錄記入到個人誠信檔案。對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賣家,平臺方應該進行懲罰,比如減扣積分、取消準入資格等”。
參與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女性占51.6%,男性占48.4%,已工作的占86.9%,學生占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