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落地近兩月 中國資管新規影響幾何?
中新社北京6月26日電 (記者 王恩博)備受關注的資管新規落地已近兩個月,它給中國金融市場帶來的變化才剛剛開始。
近年來中國金融機構資管業務快速發展,但由于同類資管業務的監管規則和標準不一致,存在部分業務發展不規范、監管套利、產品多層嵌套、剛性兌付、規避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等問題。4月底正式出臺的資管新規,讓這一龐大市場進入監管“2.0時代”。
此次監管升級的一大亮點是打破剛性兌付,這意味著此前常見的保本理財產品將在過渡期結束后徹底退出市場。
新規靴子落地,市場迅速反應。據研究機構普益標準監測,5月份,中國460家銀行當月保本理財數量為3351款,環比減少207款;保本理財在全部產品中占比,由4月的37.01%降低至33.98%。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新規統一監管要求,減少不同規則下的套利行為,將使資管產品更加反映業務自身特點,明確展現、揭示市場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各種提供固定收益的保本產品將淡出市場,一些不合規的通道業務也會減少。
那么,資管市場發展會否因此減速?在申萬宏源首席債券分析師孟祥娟看來,理財市場規模是否縮減取決于未來居民對理財凈值、打破剛兌等的接受度。在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的背景下,預計中國資管規模仍有持續增長動力。
積極變化正在發生,但對于中國資管市場這個龐然大物來說,轉身也難以一蹴而就。
截至2017年末,不考慮交叉持有因素,中國資管業務總規模達百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相關金融機構在適應新規過程中面臨兩大挑戰:一是新產品如何向前推進,二是老產品怎么有序壓降。
“在新規之下,機構必須從資管的本質要求來理解業務,而不是僅僅把它作為融資工具。”趙錫軍指出,在理念變革的同時,相關機構還應有序合規推動新舊業務切換,不能拆東墻補西墻;同時還要從機構整體業務層面進行風險防控,而非只著眼于資管業務本身。
在此情況下,許多中國金融機構正求新求變。如中國建設銀行就提出了“普惠資管”理念,計劃在普惠金融領域探索資管業務新機遇。
建行資產管理業務中心總經理劉興華解釋說,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要求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因此普惠金融既有政策支撐,也有市場需求,或將成為銀行資管轉型發展的“藍海”。
另外,資管新規對金融市場的影響也傳導至實體經濟。據央行初步統計,5月份中國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7608億元,比上年同期大幅減少3023億元。市場普遍認為這是資管新規實施所致,并擔心這一狀況拖累實體經濟發展。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分析說,中國此次社融數據低于預期主要因為金融嚴監管下,表外融資大幅萎縮和信用債違約頻發問題帶來的企業直接融資下降。未來規范企業融資渠道,持續脫虛向實是主要趨勢,因此表外融資存量下降,融資回表、非標資產轉標仍是大勢所趨。
但專家同時指出,近幾年中國金融系統對實體經濟支持效率較低,盡管完善金融環境帶來短期波動,但長期看仍有助于實體經濟發展。
趙錫軍強調,如何讓金融更高效運行、讓實體經濟更高效使用資金是當務之急。此前一些機構采取的監管套利和通道業務等模式,以及不少上市公司熱衷于擴大金融市場參與的行為,都是導致金融運行低效的原因。資管新規對此采取統一監管的針對性措施,將為實體經濟帶來利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