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0月22日電 (記者 陳靜)世界銀行集團(以下簡稱“世界銀行”)22日在上海發布《2019年世界發展報告:工作性質的變革》(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指出,全世界使用的機器人數量迅速增加,引起了對工作崗位流失的恐慌。但是,技術為創造就業、提高生產力和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開辟了路徑。創新已經改變了生活水準,對創新的恐慌是毫無根據的。
當日舉行的宣介會由世界銀行集團、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主辦,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承辦。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辦公室局長詹思敏、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常務副主任貢森、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等嘉賓出席了此次活動。
《報告》指出,數字技術促進了快速創新和增長,打破了傳統的生產模式,模糊了企業的界限。數字平臺等新的商業模式,以令人炫目的速度從地方初創企業一躍成為全球巨頭,往往只靠極少的有形資產或員工。
根據《報告》,新的平臺型市場以史無前例的速度連通民眾。這種“無實體規模化”給數百萬人提供了經濟機遇,無論他們生活在何處。《報告》列舉了相關中國企業作為利用技術促進商業包容的良好范例。
《報告》認為,在一個快速演變、日益受到技術影響的勞動力市場,加大對人口健康和教育的投資是當務之急;并指出,新市場和新工作需要員工具備解決問題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溝通和合作等人際交往能力。
《報告》稱,技術變革取代了重復性的“可編碼”的工作,代之以多種新型的職業。僅在歐洲一地,據估計本世紀將出現2300萬種新工作。
《報告》指出,技術不僅在改變人的工作方式,而且也在改變人的工作條件,創造出更多非傳統性工作和短期“零工”。這就使得有些工作更易于獲得、更靈活,但也引起了對收入不穩定和缺乏社會保護的擔憂。
發展中國家有五分之四的人從來不知道社會保護為何物。20億人在非正規部門就業,沒有穩定工資收入、社會福利或教育權益的保護。《報告》認為,新的工作模式進一步加劇了在新一輪技術浪潮出現之前就存在的困境。《報告》同時指出,要適應工作性質的變化,就需要調整社會保護,需要新方式來保護人民,無論其就業狀況。
《報告》要求各國政府對其公民給予更好的照顧,呼吁普及最低程度的社會保障。中國擴大農村養老保險是為農村居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一個范例。《報告》認為,全覆蓋社會保護的成本高昂,但在有些國家可以通過勞動力市場監管改革來實現,在全球范圍可以通過早該進行的徹底的稅收政策改革來實現。《報告》還呼吁更新國際稅收體系,充分考慮全球化的數字經濟。
據了解,《2019年世界發展報告》有一章專門論述了最近發布的人力資本指數。在有統計的157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人力資本指數排第46位,得分為0.67。(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