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中國為何興起“返鄉熱”?
中新社北京1月11日電 (記者 陳溯)2013年,36歲的董敏芳辭掉了大城市里的高管職位,回到湖南岳陽縣筻口鎮老家,辦起了水稻專業合作社。近年來,像董敏芳一樣選擇返鄉創業的年輕人在中國已達上百萬。處于城鎮化進程中的中國,正掀起一股“返鄉熱”。
中國農業農村部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返鄉下鄉創業創新人員已達780萬人。這些“雁歸族”年紀輕、學歷不低,平均年齡45歲左右,高中和大中專以上學歷的占40%。
在城鎮化浪潮快速向前的時代,這些人為什么選擇離開大都市,回到鄉村發展?
董敏芳告訴中新社記者,雖然在大城市的工作報酬很高,但她一直都有回鄉從事現代農業的想法,回鄉可以就近照顧父母孩子,也可以“成全”自己多年的鄉情。
農業農村部新聞發言人廣德福向中新社記者表示,近年來,中國采取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措施,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步伐,鼓勵有知識、有資本、有能力的人員返鄉下鄉創業創新。特別是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農業農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相比于前些年大批勞動力從農村進入城市務工,尋找機會,現在,農村對很多返鄉下鄉人員來說,同樣是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今年43歲的河北省張北縣村民薛峰以前一直在北京當貨車司機,2017年,由于地方政府通過發展旅游業帶動當地農村經濟發展,聽聞不少鄉鄰富起來的薛峰也決定回鄉一試,在旅游景點附近開了一間小超市,現在他的收入已經超過了在外打工的收入。
對于中國大規模返鄉下鄉現象,也有聲音指出,是由于大批農民工在城市失業才回到農村。對此,廣德福表示,這不是事實。返鄉下鄉創業創新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農業農村穩定向好發展的背景下出現的,說明農業農村正成為創業創新的熱土,具備了越來越強的吸引力。在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的同時,一批農民工、大學生等返鄉下鄉創業創新,是城鄉間資源要素合理的、良性的雙向流動。
專家表示,雖然當前經濟環境對一些行業產生了一定影響,但隨著中國服務業的快速發展,農民進城務工也有了如快遞物流、外賣送餐、倉儲、居民服務等更多的新選擇。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農民工總量仍進一步增長,比上年增長1.7%,增速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其中,在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服務業的從業占比逐年提高。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向記者表示,當前中國農業發展面臨著人才缺乏和“后繼無人”等難題,而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有助于留住年輕人、帶動小農戶發展。目前中國780萬返鄉下鄉創業人員創辦的經營實體80%以上是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成為促進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動能轉換的主導力量。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營業收入超過8000億元(人民幣,下同);農村網絡銷售額突破1.3萬億元,吸收2800萬農民就業。返鄉下鄉人員創辦的經濟實體帶動農戶經營收入平均增加67%,向農戶返還或分配利潤平均超過500元。此外,返鄉下鄉人員中有54%利用信息技術創業創新,成為推動中國農業轉型升級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動力。
帶著大城市的眼界和多年積累的管理經驗,董敏芳的合作社采取了全程機械化的流水線模式,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原始種植模式,大大提高了產能,經過5年多的發展,她的合作社已經發展成湖南省的“種糧大戶”。董敏芳告訴記者,合作社還帶領周邊農戶“抱團闖市場”,為當地農民帶來了“種田樂”的新感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