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2月24日電 (記者 高凱)中國教育游戲發展報告(2018)(下稱報告)日前在北京大學發布。報告調查稱,目前國內的教育游戲供給還很不足,沒有出現成熟的商業模式支撐企業進入這一領域。
據悉,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教育游戲專業委員會與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學習科學實驗室2018年開展了教育游戲需求與供給研究的課題。課題設計了面向教師、學生和家長三類群體的訪談調查與標準化問卷,以期完整地了解和分析教育游戲相關用戶的需求特征。
報告認為,游戲在教育中的作用受到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高度重視。例如美國國家教育游戲調研報告曾指出,接近3/4(74%)的K-8教師正在他們的課堂上使用數字游戲。我國關于優質教育資源的征集文件中亦把教育游戲列為優質教育資源之一,而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科學游戲是科學學習的有效方式之一”。
報告通過調研一線教師發現,教師群體基本認同教育游戲的價值,且具有積極的使用傾向,學歷越高、所在地區越發達、接觸教育游戲越多的老師對教育游戲的接受度越高。
學生方面,報告稱,6-8年級的學生對于教育游戲的接受度更大,成績較好的學生更認同教育游戲的優點,接受度和使用傾向更高。對電子游戲有適當接觸的學生對于教育游戲的態度也更加開放。
報告指出,支持和反對使用教育游戲的家長都比較集中,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特征。決定家長是否使用教育游戲的原因可能并不在游戲軟件本身,而是取決于家長的各種社會屬性和主觀經驗。高學歷家長對教育游戲的優點認同比較謹慎,但態度較為開放,愿意嘗試使用。城鄉差異對于接受度也具有特殊的影響,農村地區的家長對教育游戲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熱情。個體經營、務農和自由職業這些職業的家長對于教育游戲的接受度最高。
報告也進一步證實,適當接觸電子游戲會讓學生更易形成更加開放積極的科技使用傾向。成績越好的學生越認同教育游戲的優點,同時,成績越好的學生在使用教育游戲上的傾向更明顯,對教育游戲的接受度越高。
報告中還分析了國內教育游戲的供給特征,發現目前國內的教育游戲供給還很不足,沒有出現成熟的商業模式支撐企業進入這一領域,教育界關于教育游戲的開發與使用也處于較為零散的狀態,缺乏高質量的教育游戲產品,當前供應給用戶的教育類游戲無法滿足需求。
報告認為,在電子游戲被逐漸重新認識的今天,教育游戲作為一種數字教育資源,其研究與應用對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報告建議,主管部門應給予教育游戲更多的政策空間,出臺教育游戲的相關政策以及行動計劃,從教師培訓、應用研究方面積極鼓勵教育游戲的發展;希望各類從事教育游戲研發的企業能夠回歸教育本質,圍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設計游戲的功能;加強對教育游戲設計理論的研究,以及加強教育游戲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保障開發與應用的科學性;能夠制定行業標準和質量標準,為教育游戲的開發提供行動規范。
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丁新指出,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是促進教育更加均衡和充分發展的基本支撐,作為已經深刻影響我們成人和青少年的電子游戲受到世界各國和學者的重視,真正有教育功能的電子游戲是一種優質的教育資源。
中國科協調研宣傳部副部長吳善超發表了講話,他介紹了中國科協關于科普的一些工作,表示中國科協也很關心電子游戲在科普中的應用,他建議,深入挖掘游戲的教育價值,讓游戲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