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周期管理,這些城市這樣做】
3月24日,蓮花山腳下,位于深圳市文化CBD的深圳圖書館、關山月美術館、改革開放展覽館,迎來了期盼多日的市民,重新享受文化活動的豐富多彩。
同一天,在全國最大的電子商品交易市場——華強北商圈,日均人流量達20萬人次,總復工率達98%,熙熙攘攘的繁忙景象又回來了。
生產生活迅速回到正常軌道,來源于群眾對政府的信任以及由此產生的安全感:雖然廣東省首個確診病例和首個境外輸入病例都從這里被發現,但截至3月30日,除了境外輸入病例外,深圳本地已經連續38天沒有新增確診病例。截至3月26日,深圳市2020年重大項目的復工率達99.6%,餐飲行業已有近10萬家門店恢復營業。
而位于深圳最中心的福田區,規上工業企業、持牌金融機構、總部企業、千家重點企業復工率達到“四個100%”。
在逆勢中贏得先機的背后,是這個超大型城市的“全周期管理”意識。以運營的思維來把握一座城區的運行,前期預警決策、中期應對執行、后期總結學習,各環節緊密相扣,讓公共衛生安全和經濟社會平衡發展,正是這次疫情大考中的深圳方案。
事前:提級布局 未雨綢繆
1月8日,深圳發現首例可疑病例,全市發熱門診病例監測迅速啟動。1月11日,深圳發現首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14日自主檢測出該病例核酸陽性,當天下午全市醫院進入應急防控狀態,15日組織專家團隊進行會診。1月17日,深圳成立市級層面的重大傳染病聯防聯控領導小組,構建起市、區、街道、社區、小區五級防控體系和協同高效、快速反應的防控機制。1月19日,經國家專家組確診,該病例為廣東首例輸入性病例,全省疫情警報就此拉響。
“從社康中心、醫院的預防保健科到區疾控中心,我們的日常流行病監控系統運轉很靈敏。”疫情首報者——福田區疾控中心傳染病科副主任范蘇云告訴記者。
對于大型城市來說,應急管理往往存在縱向鏈條過長、“市-區-街道-社區”的多層級管理模式降低防控效率等問題。而深圳這起看似偶然的“最早發現”,透露出的不僅僅是基層公共衛生網絡的效率,警報拉響后的一系列操作,都顯示出深圳居安思危的風險意識。
“‘全周期管理’作為一套科學的方法論,其意義遠不止于解決現實問題,更重要的將在倡導“專業精神”、增進政社互信、彰顯“科技向善”等多個方面產生深遠意義,”深圳市新視野公益事業發展中心理事長孟宏認為,深圳將最早的基層線索作為決策的依據,迅速形成指導全面工作的頂層設計,并建立起協同運作的多重機制。
從嚴密防控預見到復工復產,從行政作為擴散到社會參與,從實際需求帶動起科技應用,一系列的決策和行動使這座走在抗疫最前線的城市贏得了先機,也積淀了經驗。
這當中,有從市到區各級政府應對疫情的“提級布局,嚴陣以待”:
1月21日,福田區率先開始對疫情“一日一調度,一日一研判,一日一部署,一日一督導”,并堅持至今;1月23日率先進行兵棋推演,請來當年參與抗擊“非典”的專家,部署社區防控、隔離點設置;最早提出建設“健康驛站”、最早建立了財政應急保障機制;3月23日,針對國際疫情的快速蔓延率先進行疫情防控應急演練。
這當中,也有面對復工復產的“先行一步,未雨綢繆”:
1月26日率先啟動研究企業復工復產準備工作;1月底,提前布局防疫物資采購,調研疫情對企業發展的影響,為企業復工給予必要保障;2月3日起,出臺全國首個縣區級政府防控疫情惠企政策“福企11條”,到后續陸續出臺的深圳“惠企16條”,以及各區的撐企措施……為如今的順利復工復產創造條件,讓企業加速“回血”。
事中:科學精準 系統應對
“全周期管理本來是現代企業運營中的概念,但對于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來說,這個理念同樣有很大用處。”在福田區委副書記、區長黃偉看來,現代化的城市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從常態治理到應急治理,都需要系統性的思維、全盤考慮,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才能掌握主動權。
其實,深圳防疫的基本盤非常不利:全市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200萬,春節前有1603萬人口離深;全市有4882個住宅小區、1880個城中村,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有近1.2萬人;通航國際客運城市61個,對外高快速路20條,高鐵線路5條……
作為深圳的經濟大區、口岸大區、商旅大區、人口大區,福田區更是面臨著防控疫情和復工復產兩頭難。
那么,應當如何順利翻盤,變兩頭為難為兩全其美?答案是立足自身的特點和長處,以精細化和科學化的措施靈活應對:
遵從科學規律的精準防疫,按照一定的時序和節奏,避免造成整個經濟社會的過度反應和次生災害;
利用高科技手段的科學防疫,讓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智能硬件來建構防疫體系,在送餐、保潔、測溫等環節最大限度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
充滿尊重和關愛的人文防疫,讓暖心的服務和人文精神感召群眾主動遵守防疫要求;
如何避免部門協同機制不健全,基層抗疫過程中多頭管理、責任推諉?
在“返深大潮”“復工復產”“境外輸入”等時間節點上,及時采用“關口前移”的新戰法,將疫情及時切斷在小區、城中村門外和入境關口;
基層防疫壓力大,但街道和社區的法定職能、資源調度、人才配置等與承擔的抗疫責任和負擔不匹配怎么辦?
把黨旗插在防疫一線,將轄區10個街道分為“十大戰區”、95個社區分兵把口,24小時內抽調1129名黨員干部下沉,構建起“黨建引領+專業保障+多元參與”全鏈條社區聯防聯控體系。
“前期中國的大規模防疫動員令人非常震撼,在這里看到社區的廣泛參與讓我非常感動。”“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聯合專家考察組”成員、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組組長瑪麗亞(Maria Van Kerkhove)在考察完福田區的僑香村后表示,“深圳福田防疫模式照顧了人的精神需要,打造了一個更加健康的社會。”
事后:深謀遠慮 機制長效
中央黨校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教授張林江認為,疫情快速打破城市正常運行所處的平衡態,“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治理既要解決好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還得強化社會子系統的彈性和韌性。”
為了在確保防疫的基礎上讓1.5萬戶商戶順利交易出貨,政府在華強北步行街上搭了100多頂帳篷;為了讓轄區的餐飲企業盡快復工,市場監管部門挨個加了幾百家商戶的微信,為他們建群進行及時指導;為了拓展零售的線上方向,商務局局長帶頭當起了“主播”帶貨……遇到問題不怕難,找對路子就是干。臨危不懼、靈活應變,就是深圳這座城市的彈性和韌性。
如何形成一個完整的全周期管理閉環?將城市管理看作一個動態變化的生命周期,就必須強調“過程”與“結果”之間、“局部”與“全局”之間的邏輯關系,需要科學的頂層設計和強大的運作系統雙項支撐。為此,除了總結和延續已經被實踐證明的科學防疫、依法防疫、人文防疫等路徑,深圳福田區在防疫戰況正酣時還發布了100萬元的“建設韌性健康城區”專項課題招標公告,希望借助更加科學、有前瞻性的力量深入調研城市公共衛生體系的現狀、優勢和短板,結合國內外先進城市的發展經驗,來打造全球領先的城區公共衛生疫情防控治理體系。
“防控等級的降低不意味著防控措施的放松,我們想通過幾個月的時間進一步梳理和吸取全國的經驗,拿出一個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規劃綱要來指導我們未來城區的建設。”黃偉說,“希望我們的城市就像一個生命體一樣,能夠抵抗沖擊,富有韌性,這對于未來的長期穩定和健康發展都非常重要。”
(本報記者 嚴圣禾 黨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