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4月21日電 題:貴州農村“危改”讓群眾過上安居生活
新華社記者羅羽
46歲的羅運明終于開始談婚論嫁了。
“以前家里窮,房子爛,想談女朋友,人家看不上。現在政府幫我建了新房,我正考慮結婚呢!”站在家門口,羅運明笑著說,他打算跟相處了一段時間的女友出門打工,掙錢后回來結婚生子。
羅運明家在貴州省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上關鎮落哨村。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四周山高谷深,土地貧瘠,過去更是交通不便。30多年前父母過世后,羅運明與兄弟在茅草屋住了幾十年。房子變得破敗,不避風、不遮雨,用他的話來說,在家種地掙不來錢建房。
2018年,關嶺縣大力推行危房改造,并結合其他項目資金,為已分戶的兄弟二人各建了一棟面積約60平方米的住房,兄弟倆過上了安居生活。
“房里有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還建了灶臺,通了水電。”羅運明說,政府還給他安排了護林員崗位,每月工資800多元。如今他盤算著出門打工,想掙更多的錢。
安居之后走新路,羅運明只是千萬群眾當中的一個。
2008年,貴州啟動農村危房改造工程,目前已累計實施危房改造300余萬戶,惠及1200余萬群眾。
關嶺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劉登高介紹,采取群眾自建、政府統建、盤活閑置公房等方式,化解了全縣近1.6萬戶群眾的安全住房問題,助推打贏了脫貧攻堅戰。
在推進農村群眾住房保障的同時,貴州還實施“提升行動”,整治群眾住房“人畜混居”和“透風漏雨”現象,改善山區群眾的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
49歲的王老長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計劃鄉九秋村的一位村民,居住的是一棟二層的樓房。過去,人在二樓居住,一樓則用作圈舍,飼養牲畜。
“這種人與牲畜上下樓之間‘分層混居’或同住一樓的‘同層混居’,是千百年來貴州不少地方長期存在的生產生活方式。”計劃鄉黨委書記陳海介紹。
2019年7月起,貴州全面整治“人畜混居”現象,通過實地調研摸排、制定技術規范、提供資金支持、組織發動村民等舉措,只用了約半年時間,就讓全省7.12萬戶、約28萬山區群眾實現“人畜分居”。
榕江縣幫王老長把圈舍建在了他家門前的小坡上,之后用砂石填充、硬化一樓地面,并拆掉四周的舊木板砌成磚墻,還配套修建了廚房和衛生間。
“改造后家里干凈方便多了,村子看起來也更加整潔。”王老長說,今年過年前,女兒還幫他買了一臺熱水器,安裝在了衛生間,一家人過上了居家就能洗熱水澡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