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建設,本市發布91項地方標準。其中,首次制定標準54項、修訂標準37項;按照涉及領域分,資源節約與利用標準25項、城市管理與公共服務標準19項、農業標準13項、服務業標準7項、環保標準7項、工程建設標準7項、衛生標準3項、公共安全標準1項、信息化標準1項、工業標準1項、其他標準7項。
一是支撐減量發展。今年市政府批準《北京市百項節水標準規范提升工程實施方案(2020-2023年)》,計劃到2023年底,形成覆蓋全市生活服務業、工業、建筑業、農業等各領域和各用水環節的節水標準體系。發布節水標準20項,包括《用水定額》系列標準7項、《節水評價規范》系列標準6項、《工業廢水回用工程運行管理規范》等標準7項,有利于規范相關行業用水管理,提高全市用水效率,促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推動我市綠色發展。落實《北京市推進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標準化工作實施方案》,發布《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報告要求》系列標準7項,涉及電力生產業、水泥制造業、石油化工生產業、熱力生產和供應業、服務業、道路運輸業等行業,規范了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報告范圍、核算步驟與方法、數據質量管理、報告要求等內容,有利于指導企業開展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報告,科學管理溫室氣體排放,有效應對氣候變化。
二是支撐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實施。發布《公共建筑機動車停車配建指標》。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實施差別化交通需求管理等要求,按照“分類分區定位、差別供給,從嚴控制出行停車需求”的原則,聚焦出行車位,分區分類精細化提出公共建筑機動車停車配建指標。根據建筑類別和用地類型,將公共建筑分為7大類、18小類,對醫院、中小學校停車配建指標予以提高,有助于緩解百姓就醫、上學停車供需矛盾。同時為貫徹“公交優先”的理念,對軌道站點周邊公共建筑停車指標進行折減,有效引導小客車出行比例和強度,以緩解交通擁堵,改善城市交通環境。
三是促進京津冀生態安葬協同發展。發布《骨灰節地生態安葬規范》,是殯葬領域首個京津冀區域協同地方標準,對骨灰節地生態安葬、安葬區生態建設等進行了規范,充分體現了節地、環保和安全要求,有利于倡導綠色、健康、文明祭掃方式。
四是支撐國際交往中心建設。落實今年7月實施的《北京市公共場所外語標識管理規定》,修訂發布《公共場所中文標識英文譯寫規范》系列標準,涉及文化旅游、商業金融、體育等領域。該系列標準規范了我市公共場所中文標識英文翻譯和書寫的譯寫方法和要求。其中體育部分提供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比賽場館和比賽項目名稱英文譯法。該系列標準的實施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國際語言環境,提升我市國際化程度和國際化水平。
五是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發布《美麗鄉村綠化美化技術規程》,對村莊綠化美化設計、施工及養護技術要求等內容進行了規范,要求應考慮周邊環境、因地制宜實施鄉村綠化美化,突出村莊特色,美麗鄉村綠化美化養護管理質量應達到二級綠地養護管理質量要求等。標準對建設改造農村公共空間,提升綠化美化品質,打造宜居村莊具有指導意義。發布《生豬養殖場生物安全規范》,規范了生豬養殖場生物安全基本要求、生物安全管控區建設等內容,要求生豬養殖場應實行生物安全分區管理,并在各管控區建設對應級別的防疫屏障,對生產區、進場車輛、進場物品、人員、物料、出豬臺、出豬中轉臺、豬等實行分區隔離、分級準入、分道通行等差異化管理,對新改擴建的生豬養殖場做好生物安全體系建設,防控生豬主要疫病,恢復和保障生豬產能具有重要意義。
六是支撐食品安全管理和質量提升。發布《食品生產企業質量提升指南》,該指南將發揮標準在食品安全治理體系中的規范和引領作用,規定了食品、食品添加劑生產企業質量提升的基本要素和技術要求,指導企業建立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落實企業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引導企業開展食品質量安全文化建設,主動提升食品安全風險管控能力,促進食品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是落實市委市政府加強食品安全工作和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具體舉措。發布《餐飲服務單位餐飲服務場所布局設置規范》,規定了餐飲服務單位餐飲服務場所總體要求、區域劃分、食品處理區布局設置、就餐區布局設置、輔助區布局設置等要求,有利于指導餐飲服務單位合理布局餐飲服務場所,提高加工制作食品的安全性。發布《餐飲服務單位餐飲用具使用管理規范》,規范了餐飲服務單位在餐飲用具進貨查驗、使用、清潔消毒、貯存以及維護與處置環節的行為,要求餐飲具要保持清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不應主動提供一次性餐飲具等,有利于實現從業人員規范管理、執法人員執法規范和消費者維權的有機統一。發布《餐飲服務單位從業人員健康管理規范》,規范了餐飲服務單位從業人員上崗前、在崗期間的人員健康以及人員衛生的要求,明確從業人員需要佩戴口罩、進行手部清洗或消毒的情形,有利于為餐飲服務單位食品安全管理提供技術支撐,加強餐飲從業人員健康管理,為消費者飲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